上周末,多家财经媒体集体抛出能源价改新闻,称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已敲定,“22+4%”的延时调价机制,将改为“10+0”即时调价硬约束。
“22+4%”的延时调价机制之所以饱受消费者诟病原因有三:一是22个工作日周期太长;二是4%的价格波动限制了调价快速反应;三是这只是个参考性调价机制而非硬性调价依据。
旧机制的最大危害是借助行政意志扭曲成品油价格。简单讲,当油价波动连续22个工作日的平均涨幅超过4%时,发改委常以确保物价稳定为由压住油价不上调,导致油企亏损有苦无处诉。反之,当油价下跌达到“22+4%”的降价条件时,发改委常常装作视而不见,造成消费极度不满还伤及政府信誉。
事实证明,自从“22+4%”的延时调价机制施行后,国内成品油价调整20次,上调13次,下调只有7次。总体呈现为国际油价上涨时反应较快,下降时反应极慢。
“10+0”新定价机制的改进是,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4%的平均波动干脆取消。这意味着只要10个工作日一到,甭管油价实际波动幅度是多少,国内成品油价即要“自动调整”一回。若将其视为游戏规则的改变,变化还是蛮大的,甚至可说是根本性的。
“10+0”新机制一旦发布施行,国内成品油价由市场生成的权重大幅增加,政府干预色彩大为减弱,这无疑是市场人士所希望看到的能源价改之内容。不过,它对消费者、油企、政府未必就是市场人士坐而论道得出的“三赢”格局。
一旦采用“10+0”新机制,在国内外油价总体一路上行趋势下,消费者将不得不面对高油价更显频繁的冲击,政府则将增加CPI调控难度,对于油企而言则意味着利弊互现。
此前,当国际油价上蹿时,发改委硬压国内油价不上调,变相让油企承担稳物价的政治责任,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发改委又装着视而不见,等于用消费者的钱包弥补油企此前的亏损。
所以,就行将启用的“10+0”新机制,消费者、油企、政府都得有足够心理准备。既然三方都认可油价还得由市场来生成,那么到时谁也别怪谁。
上周末,另一个能源价改的新闻是煤炭价格取消双轨制,发改委彻底放手。这一价改直指存在多年的电煤价格博弈及由此横生的种种弊端、矛盾及腐败。
所谓“彻底放手”内容有三:一是年年必开的电煤订货会取消;二是电煤产运需衔接会也取消;三是发改委不再发布有名无实的电煤指导价。
从1996年起,除电煤外其余煤价均已实现随行就市。但电煤尤其是大煤矿与大电厂(国有对国有)的电煤价,发改委年年得插上一杠。可是,发改委“压煤保电”的指导价,并不具备法律硬约束,实际执行时无人当真,除非高层强迫国有大煤矿“讲政治、顾大局”,所谓指导价才会被大煤矿勉强“打折执行”一回,并带来电煤质量的掺杂使假,同样令电厂叫苦不迭。
10年河东10年河西,多少年来煤矿朝南坐,电厂如乞丐。现如今煤炭价格一路下跌,电厂成了煤矿座上宾。静态观之,发改选择此时撒手不管的确是个时间窗口。但风险在于,电煤价格取消双轨制易,电价取消政府定价却难上加难。识者所知,电价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比电煤大了去。发改委不能不投鼠忌器,一旦“河东”与“河西”再次逆转,电煤双轨制已取消,电厂再度以怠工应对造成供电严重短缺,而此时经济又重新步入上行周期,政府作何应对?
一番据实分析下来,笔者得出的谨慎判断是,啃油价这块“硬骨头”十之八九已无悬念,可要啃电煤价格这另一块“硬骨头”,政府还在犹豫中,至少没如财媒所报道的那般乐观。
(作者系上海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