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北京,霾笼罩。
从1月10日至14日连续5天,北京PM2.5维持在200以上,污染级别连续维持在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水平。
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14日表示,北京此次空气污染属近年来比较罕见,其中,10日是重度污染日,11日至13日均为严重污染。
而这一天气就在这几天也侵袭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许多城市的灰霾都非常严重”。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如是说。
“霾的出现说明有一定的颗粒物排放,形成不是一两天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超标10倍的PM2.5
1月13日10时35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2日17时左右,北京市很多地区的PM2.5浓度值都达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22时,没有好转,北京市各地区PM2.5监测结果除北部地区几个子站稍低外,其他仍维持在每立方米700微克的高值;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微克,西直门北高达每立方米993微克。
“这些数值意味着非常严重的污染,按照国家标准,PM2.5日均浓度限值为每立方米75微克,有的时段高出了10倍左右。”潘小川告诉记者,这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表示,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当一个或多个区域24小时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00则为极重污染日。在极重污染日,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污染减排量上升到30%,在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
“这种天气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柴发合介绍说,一个客观条件是特别不利的气象条件。他解释道,“最近一段时间没有冷空气过境,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也就是说大气流动性很差,大气扩散能力弱。在这一特殊环境下,大气湿度比较高。另一个是污染原因,主要是污染物包括机动车、工业源、公众生活等各种排放量相对比较高,大大超过特别不利气象条件下环境容量所允许容纳的污染物量。”这两大因素是导致这次重污染发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原因。
据环保部的统计,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100天以上,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可能催热清洁环保产业
“雾霾天气的出现将督促企业在环保上下大力气。”潘小川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PM2.5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燃烧过程直接排放的细颗粒(一次PM2.5粒子),和经由大气污染物经过多相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颗粒物。
“主要原因是,中国还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结构。”柴发合表示,工业与电力都是PM2.5的主要前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这主要由于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燃煤造成的。“我国能源比重中煤炭的占比过大,没有从根本改变燃煤大国局面。”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发展粗放型产业,包括煤电、钢铁、水泥、石化等产业的发展都为现在大气污染提供了污染物或者是污染物的前体物,也是导致大气污染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柴发合告诉记者,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希望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GDP的增加和产业发展的速度及强度能够和污染物的增加脱钩,也就是希望GDP增加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在减少,这样才能逐步改善环境。”
“但并不是说要限制哪些产业,这些产业发展产能的同时一定要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把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这样既能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也能保障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柴发合表示,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以及环保产业将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产业,同时高水平节约化的服务业发展包括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都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规模重要的方面。
中国控制大气污染一直在和经济发展赛跑。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报告显示,虽然中国过去在控制大气污染物,尤其是控制燃煤大气污染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依然跑不过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十二五”期间为例,2010年末煤炭消耗比2005年增加了44%,占全世界煤炭消耗的1/4。虽然通过在电力行业大力推动脱硫改造达到了二氧化硫减排目标,但是由于没有同时推进脱硝,氮氧化物排放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了20%,这也意味着,即使“十二五”、“十三五”分别实施减排10%的目标,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也要在2020年才能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