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撑

2013-02-18  来源:互联网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寻找并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出了紧迫要求。专家们建议,城镇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三大新支撑。

城镇化可以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

马晓河(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在当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和外需持续疲软的条件下,积极推进城镇化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动力源泉。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大规模人口城镇化,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因为大量人口转为市民后,从买房、买家电到吃穿用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城镇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单位,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国民的购买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即使是收入水平不变,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变化也会向有利于增加工业品消费需求方向转化。另外,从供给角度分析,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表明,当一国的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推进城镇化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即使是制造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离不开城镇化。

同时还要注意到,一般而言,大部分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城镇开展和完成的,城镇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了难得的支撑平台,是人力资本提高和知识积累的大熔炉,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依赖城镇化的推进来完成。因此,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还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过程中,构建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城镇发展恰恰能为中等收入阶层集聚和成长提供主要空间,显然城镇化也是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源。

根据中国1978年至2010年间的数据,可以发现,人均GDP与城镇化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按2010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可增加670元。如果能打破现有城乡二元体制约束,人口向城镇集聚不再受到抑制,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大。假定从2010年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届时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6802元。按照2010年城镇居民平均70.5%的消费倾向计算,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消费的支出为18895元,因城镇人口增长可增加消费18940亿元。另外,城镇人口增长还需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根据以往大城市建设经验,城市每增加一个人口需要这两方面的投资成本约10万元,如果对物价指数变动和大中小城市差异同时不考虑,到2015年城镇增加10022万人,就需要10万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资。这样,由于城镇人口增长,到2015年我国将会增加投资和消费约12万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领域率先发展

吕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领域加快发展,发挥先导和支柱作用:一是发展现代基础设施。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发展现代基础设施,不仅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如高速铁路、互联网、智能城市等,极大地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效率和能力,为其他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发展一批直接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新兴技术产业。三是节能减排技术产业推动绿色增长。随着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国家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各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都在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产业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加速发展。四是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是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如数字制造、高端装备、电动汽车等都是利用新兴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带动一批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有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物联网、云计算、芯片设计软件服务等,本身就是以服务业为主。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外包等高技术服务业。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规模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化规模,发展一批、培育一批和储备一批。对一些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可以重点培育产业发展;对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则要加强科技攻关,进行产业技术储备。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规律和特殊性,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需要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比如,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增加很快,但因风电的不稳定性,需要稳定的电源与其配套和电网支持。二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防止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端制造老路。三要注意防范技术和市场风险。

更加重视发展壮大服务业,为稳中求进提供新动力

姜长云(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服务业仍较上年同比增长8.1%,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4.6%。2013年,面对仍然充满风险挑战的国内外环境,应该更加重视发展壮大服务业,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稳中求进提供新动力。

一是完善鼓励服务消费的政策环境。许多新兴服务业,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其功能和作用如何,消费者需要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在其发展初期,适度地培育市场、引导消费,不仅有利于强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还可以为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其中,鼓励生产消费,促进工业设计、高技术服务业等市场培育,有利于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生活消费,培育旅游业、文化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等市场,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城镇化质量。

二是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营改增”试点范围已经由上海市分批扩大到北京、深圳等多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此项改革旨在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促进服务业发展。从上海的试点经验来看,推进“营改增”试点,对于促进分工分业和产业融合、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服务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借鉴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经验,类似改革一旦进入“前进挡”,其实际进展和后续积极效应很可能超过预期。要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深化配套改革,积极探索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的可能性及配套方案,为部分行业率先在全国推进此项改革创造条件。当然,服务业改革远远不止“营改增”。

三是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融合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实现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往往引发产业功能、形态和组织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推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可以将培育服务业市场和创造、引导、凝聚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扩大内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