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将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最有可能会出现三种发展趋势。就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中国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改革,而要取得改革的突破,就必须“强拆”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又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今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8%。2012年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转折点,今后将步入更加注重质量的中速增长期。当前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应是通过重新促进竞争、提振家庭消费,逐渐降低对投资减少和出口等的依赖,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防止中国经济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中速增长和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十分棘手的困难,宏观调控面临的纠结问题日益增多。
首先,如何在调结构的同时稳增长,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调整的关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最紧急且棘手的任务。今后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转型调整之上,这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其次,经济泡沫正处于涨不得、破不得的状况中。刺破泡沫会导致企业倒闭、银行呆账增加、政府卖地收入骤减、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不刺破经济泡沫,各种社会矛盾越积越多,有可能积重难返。
再次,突破非公经济发展的“三重门”太难。尽管国家在2012年上半年纷纷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垄断行业,但在最具吸引力的竞争性垄断行业中,民营企业依然没有平等的市场准入权利。今后不管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提高国企分红比例,还是落实“新36条”,启动民间投资,都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由政府推动的改革,不仅要放权,更要让利,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
另外,城镇化成为推动力看起来很美,但是推行起来也必须慎重。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增加,深层次问题不能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正常推进。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西方经济尚未走出危机,市场信心并未恢复。IMF首席经济学家布朗夏尔警告,世界经济正运行于“危机十年”的中段。
未来三种趋势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转型的进度,将有三种可能预期可能。
其一,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米德冲突”。中国的经济周期准确地说是政治经济周期,因为投资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撒手锏”,起到“保底托盘”的功能。因此今后的增长仍将主要由投资拉动。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党和政府的换届之年,都是投资高增长、经济高增长时期,因此至少未来两年,投资增长速度不会低,只是投资主体可能发生变化,政府会试着打开大门,让民营资本承担起投资功能。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将会进入新一轮“米德冲突”的政策状态,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难以协调。为了控制住通货膨胀,仍可能实行紧缩政策,贸易顺差又在另一头高高翘起。新的经济政策企图去减少贸易顺差,继续加大消费和投资,而接下来新的通胀压力又将强势回归。要想有效地解决“米德冲突”的难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外均衡。
其二,僵持与博弈将始终处于胶着状态。在短期内,宏观经济政策仍难以摆脱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纠结,不得不通过增加投资稳增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将更趋激烈,经济体制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新推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有可能难以出台,因为肯定会受到地方经济诸侯和利益集团的干预,或者政策出台后,时常要进行一些妥协性的调整。
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处于一个胶着僵持的状态。面对老百姓对房价的下跌的迫切期待,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政策。然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新打起了土地财政的“旧算盘”。今后房地产调控可能将不断遭到地方政府的挑战,“按下葫芦浮起瓢”也将成为常态。
当然,房地产调控必然会带来相关产业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如果放松调控,必然会导致房价地价在目前已经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继续飙升,继续吹大经济泡沫。而如果加大地产调控力度,可能会造成开发商资金链恶化,进而导致地产泡沫的破裂,无疑将让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
其三,要切实推动转型和改革。从中长期看,长痛不如短痛,痛下决心推进改革和转型,经济进入实质性的重新洗牌阶段,使得该死的“僵尸企业”彻底死掉,释放出资源和要素,新生的供给面才能获得更快、更多的重构的机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这就意味着“关厂”将大规模出现,在允许大面积企业倒闭和行业兼并整合的情况下,广大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生死大考。另外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缓解失业所造成社会稳定的压力,政府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失业补贴政策和加大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的投入。在政策上开始转向节制资本和节制诸侯,国家会进一步收回经济决策权,不再增加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的财权,反而加强约束和节制它们的开支。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煜辉的评判,场景一出现的概率在10%以下,场景二的概率大致有50%,场景三的概率在40%。在未来2~3年内,政策会处于第二种场景与第三种场景的中间状态的可能性会偏大一些。起初场景二的可能性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三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宏观经济的走向
面对经济增长的六大挑战和三种可能趋势,就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未来将进行适当的调整。
短期内政策将会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中央政府人事调整还没有完成之前,未来几个月中国的经济政策将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即便人事调整到位之后,那些已经广受支持的改革和政策应该将继续实施,也意味着在2015年前,经济政策不会出现重大变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稳中求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总基调。“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进”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稳中求进的政策将可能持续数年,一直到完成从粗放和数量扩张的模式向集约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型。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必须以深入改革为目标。目前中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当口,如何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群众首创精神有效结合,凝聚改革共识,寻找新的改革红利、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降低对国际市场和投资的依赖,才是第五代领导集体面临的真正难题。
未来一段时间,改革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要取得改革的突破,就必须“强拆”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此必须重点考虑三项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质性地突破收入分配改革。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不斩断国有企业和政府的脐带、铲除行政性垄断,非公有制经济想获得“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个公平”将是空中楼阁。另外遏制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积是老百姓最迫切的期望,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是涨工资,如果不动富人的“奶酪”,改革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