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资源型省份酝酿“破咒”

2013-02-22  来源:互联网 

阅读提示

地大物博,这几乎是专属我国的一个形容词,而这一特点又突出体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几个资源大省上。值得深思的是,国际上所有大资源类国家都是富国,而我国的资源大省却多是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诸如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2012年的GDP增速均达两位数。但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并不等同于发展质量的提高。

“虽然资源很丰富,但并没有实现产业富民兴陇。我们遇到的困境在于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其全省两会上如此总结,而类似的语句在其他几个资源型省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迹可循。

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这些资源大省亟须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从大省到强省、从强省到富民的跨越。梳理这些地方的两会信息不难发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资源依赖”、“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成为其下一阶段的工作着力点,力图通过转型破解“资源诅咒”。

结构调整聚焦传统产业提升

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其支柱产业往往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例如山西的煤炭工业、甘肃的有色冶金业和辽宁的钢铁业等。这些传统资源型产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发展方式粗放等制约发展的瓶颈。

传统产业大而不强,这是资源大省们普遍面临的困境。在传统资源型产业地位难以撼动的前提下,各地纷纷谋求升级之道,力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甘肃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并为此确立了“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转型路径,明确提出“支持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增长30%以上”的量化目标。“今后五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胜时期。”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如是提出,而在随后的具体目标要求中,辽宁提出了跟甘肃几乎一模一样的“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有专家认为,资源型省份强调“两化”融合,意味着其传统工业已到了不得不变、必须要变的境地。“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对传统资源型产业有着严重依赖性地区下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专家表示,融合的关键在于“深度”,这就需要这些地区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两化融合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

占全国煤储量1/4的山西则称,要“努力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而“抓好循环经济发展”也成为其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有当地政府官员称,长年挖煤给山西带来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电厂煤灰、煤矸石、伴生物堆放等废弃物污染,塌陷等地质性裂变,水资源的损耗与日俱增,伴生矿资源日益匮乏等严重生态灾害。“不只是山西,许多矿业大省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专家表示。

因此,在今年的各地两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各资源大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愿望和决心。

“深入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设一批支撑性和标志性的循环经济重大项目。”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部署颇具代表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甘肃明确提出对“完成金昌、白银、陇西、华亭、武威黄羊5个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进度的50%”的具体目标,并强调“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体系”。此外,陕西、贵州、内蒙古等地也明确了今后五年“发展循环经济”或“推进循环化”的思路。[page]

摆脱资源依赖培育新兴产业

除了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之外,一些资源型省区均提出依托自身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青海、甘肃等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逐步提高绿色、高端的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这是资源型省份摆脱资源依赖的必经之路。”有专家认为。

巧合的是,不少地区都将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内蒙古提出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陕西和贵州都提出打造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

专家分析,装备制造业是为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适合资源型省份发展。而先进装备制造业还能同时引进大量人才与技术,为地区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而翻阅几个资源大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所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文化产业。

细数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人们会发现每一个都坐拥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正因此,在今年的省级两会上,其发展目光都不约而同从矿产等有形资源投向了文化这个无形资源。

陕西省提出的目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山西则更为明确,提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并将其定位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就在2月19日,国新办举行了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此前一个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可以说,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甘肃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部署开启了该省转型跨越的引擎。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型经济”的特征。它不受土地、资源、资金相对稀缺的限制,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具有优结构、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与其他有形资源不同,它不但不会枯竭,反而会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而迸射出越来越灿烂的光华。

但仍有专家对各资源大省如此集中发展文化产业表示了担忧。“这些欠发达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薄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综合实力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专家建议,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深挖自身的独特文化内涵,避免各地区之间出现同质化竞争。

打破封闭以区域发展促开放

“资源大省为什么没有变成经济大省,很大程度上来说,与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资源型省份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受交通因素和观念制约,自我封闭的情况较为严重。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封闭而传统的经济区域,主要靠自身的资源和积累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其过程漫长艰难;而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经济区域,主要依靠各种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实现区域自身的发展,且这种发展一般是快速的、跳跃式的。“从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寻找自我发展的动力与资源,我国的资源型省份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专家表示。

这与各资源大省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记者浏览了山西、陕西、甘肃、辽宁、贵州、内蒙古等多个省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上述所有地区均提出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并不同程度规划了自身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位于北部边疆、地跨东北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设定了一系列对内对外开放计划。除了要稳步推进与周边省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横向联合,落实与东北三省、京津冀晋、陕甘宁等省区市签署的合作协议外,还提出深化与香港、澳门经贸合作,深化与俄蒙在矿产、文化、卫生、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与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国家的合作,并确立了“2013年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800亿元以上”的目标。

同样地理位置优越的辽宁省,在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还利用其沿海优势,提出“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计划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沈阳经济区要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辽西北则建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实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甘肃省也将“促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确定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并强调以兰州新区为重点,发挥兰白核心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

专家分析,发展区域经济,可以统筹城市间的生产力布局,增强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协调区域发展,为转型提供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