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未来五年的大文章。”昨日(3月7日),谈及企业的转型升级,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略带焦虑地对众多政协委员说。
同一时间,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也在另一个会场谈相同的话题,“转型升级,这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要做的事。”
企业转型升级,两位国资委负责人同时谈到这一话题并非完全巧合,因为它是目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形势下,全国“两会”经济界别的热点话题之一。
“转型”这一目标早已确定,但具体怎么转?如果不转会怎样?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称,116家央企都必须迈过 “转型升级”这个门槛,否则难以走出“寒冬”。
央企总体转型缓慢
“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抓紧做好三至五年内渡难关、过寒冬的准备。”早在两年前,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这样提醒道。
他此番话的背景是,2011年央企的营业收入增速严重下滑,尤其是净利润下滑近半,整个央企的“寒冬”骤然而至。
2012年,国资委类似的提醒还在持续,“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则成为央企降本增效、强化管理等“御寒”措施的一个突破口。
如今,在黄淑和看来“寒冬”仍在。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整个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很大,面对全球经济的长期低迷,我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提供的数据,2012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163亿元,同比下降5.1%。
对此,黄淑和指出,“企业要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同时要量力而行,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力度。把现有的主业做强,这是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好最有效的办法。”
“今后五年,我国任何所有制企业,如果失去了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机会,都可能处于被动,甚至被淘汰。”黄淑和在会上警告称,“目前经营困难的企业,如果不注意转型,这种困难局面可能就会长期化。”
黄淑和在和央企开会时曾指出,116家中央企业,都要迈过转型升级、转变方式这个门槛。谁闯得过,谁就占领主动,否则就处于被动。
但现实情况是,“总体来看,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无法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相适应。”
曾有业内人士认为,转型升级是管理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央企善于生产加工,但在自主研发、设计方面不强,转型起来较困难。
也有分析认为,央企一些质量不高的资产难退出、难剥离,因退出会触及多方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央企转型缓慢。
在黄淑和看来,目前的政策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央企转型缓慢的原因之一。
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
“要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将央企并购重组的趋势进一步推进,凡是不合理的都要调整。”黄淑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事实上,这两年来,国资委正在通过结构调整和并购重组的方式,深层次推动央企的外部市场化,以最终实现做优做强的目标。
这一目标,也被黄丹华称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所在”。
为实现这个目标,黄淑和开出了数剂药方。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的水平,要不断减少行政手段对微观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过度干预。”黄淑和认为,将来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考虑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其次,“要创造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环境”。应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过去已实现政企分开的企业,有的回到了老体制,所以某些领域存在体制倒退的现象。”至于是哪些领域,他并未具体展开。
另外黄淑和指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国有资源也在逐年下降,这些国有资源像豆腐一样被切成一块一块后,不利于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做强做优。”
关于产能过剩,黄淑和认为,“现在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旦经济不好,就会出台一些政策,扶持一些弱小的企业,但经济一旦出现好转,就出现过剩,结构调整就不行了。”
“调整结构中政策的力度往哪里倾斜,中国经济如何从中低端跳到中高端,这对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黄淑和说,“今后一段时间,像2008年之前那样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局面,不可能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