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5月23日在香港公布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9.6点,跌破荣枯线,创7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是去年10月以来首次降至50点以下,显示中国制造业在连续6个月扩张后重现收缩迹象。其中PMI新订单预览值49.5,创8个月最低水平。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需求与外部市场三大块是影响制造业的主要因素。”其中产能过剩是较大的方面,内需市场还没有挖掘出来,而且目前来自外需的订单大量减少。制造业整体上面临着发展最艰难的时期。
此外,从正面讲,我们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制造业面临结构调整,制造业的收缩是调整阶段阵痛的表现。
虽然官方数据没有出炉,但由于汇丰PMI数据主要覆盖中小型私企,因此5月份的初值跌至50点以下,凸显了中小企业的艰难处境。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小企业更难以获得信贷,且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需求恢复缓慢,当前中小企业经营仍然面临诸多压力。
而且,在中国资源错配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很多较为大型企业慢慢转向房地产等高利润的“快钱”行业。制造业的“空心化”趋势不得不引起关注。
针对于此,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交通银行(4.74,-0.01,-0.21%)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我国短期内不会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 “我国区域比较大,二元化的差异比较明显;由于沿海的成本比较高,很多制造业是转向内地。”
“但如果不对制造业的转移加以控制或引导的话,在一些地区有可能会出现制造业逃离和衰退的现象。”陈耀表示,已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不断出现的。
我们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阶段还很长,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中还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制造业占中国经济的比例大约是35%,如果过早开始转移,造成“空心化”的现象,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安全。
因此,防止我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不得不提上日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微博]也曾发表看法说,中国要警惕制造业过快萎缩和过快转移。
对此,陈耀表示,关键还是要改善经营环境,政府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增强吸引力,积极引导制造业向健康的地区转移,而不是向国外转移,更多的是内迁而不是外迁。
而且,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制造业企业应选择产品或产业升级、加大研发以提高附加值,增加利润,而不是选择出逃。
的确,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发展规模很大,但不强,大而不强的状况需要改善。对此,陈耀表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我们的制造业,关键是要掌握很多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的精细化程度。
为此,政府对制造业要加以重视和扶持,鼓励创新,加大对创新投入的扶持。在企业资金融资难、招工难方面给予一些帮助。
同时,唐建伟表示,制造业现状的改变短期内压力比较大,这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制造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