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对话时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有一种选择就是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未来未必有利。我们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就是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是突出释放改革最大的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它们和稳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应该说目前已经见到成效。
一直以来,市场就在琢磨,新总理的经济政策是什么风格,有的说像供给学派,也有的说像奥地利学派,更有的直接冠以“李克强经济学”,以不刺激和去杠杆为主要特点。反正,大家心照不宣,与凯恩斯主义相去渐远。
凯恩斯主义长期以来主导着战后的经济学,即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遭到质疑,但因为其与政府扩权的内在欲望相契合,还是备受青睐。但其毕竟不能打包解释一切,人们也开始关注对经济现象的其他经济学解释。
比如,供给学派主张政府不应该刺激需求,而应该刺激供给,认为还是要重拾萨伊定律,即生产可以自动创造需求,也就是自动创造消费。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如何刺激生产?在西方国家更多的是讨论如何减税,而在中国,减税固然是大大利好,但是改革更能解放生产力,减税只是改革的一个部分。
而奥地利学派则对经济周期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认为经济周期都是政府多发货币惹的祸,政府干预危机的结果反而是将经济周期的过程拉长。从长期来看,解决经济周期的根本在于解决通货膨胀。不过,他们开出的药方(比如恢复金本位)在现实政治中不可能得到执行,但其对于货币的关注和分析还是给各国施政者提供了一个新角度来观察繁荣-衰退的经济周期。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提到的,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未来未必有利。
凯恩斯主义不是十足的毒药,奥地利学派也不是十足的仙丹,百家争鸣,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而已。不管是什么学说,在中国就得落地生根,变成中国经济学。所以,有着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总理,也一定不会拘泥于某门某派某个学说。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怎样的经济学,能为中国的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的就是好经济学。中国太大太复杂,面对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权宜,但只要有改革这一柄秤砣压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保持好自身的平衡,不会翻车,不会出轨,也不需要弃船。
中国最大的经济学,就是甩开膀子的改革,就是壮士断腕的改革,就是要触及利益的改革。这同样也是总理最大的经济学。我们一棒接一棒,坚定地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就会让这个国家和人民更好一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