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进世界前三 央企海外频频巨亏

2013-09-12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央企  中国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据商务部9月9日发布的数据,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但是,从中国铝业增资力拓巨亏,到中国航油大单原油期货合约巨亏,再到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巨亏……近年来,央企“走出去”的亏损事件却也屡屡发生。对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厦洽会期间举行的2013国际投资论坛现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不仅要制定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使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发展更法制化、规范化。

发展中国家成主要流入地

尽管全国FDI复苏之路崎岖不平,但发展中国家却业绩突出。

在9月8日由商务部和央视财经频道共同举办的国际投资论坛期间,联合国贸发会议在现场发布的《2013世界投资报告》称,2012年发展中国家超越发达国家成为FDI的主要流入地,占全球FDI流量的52%。

据统计,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共计1.3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8%。由于受脆弱的全球经济影响,FDI的复苏时间超过人们预期。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3年FDI流量将与2012年接近,最高达1.45万亿美元,与2005年至2007年发生经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2012年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投资方面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多了1420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穆希萨·基图伊在论坛上说。他还表示,在对外投资方面,2012年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长到了4260亿美元,增长31%。亚洲国家成为对外投资的最大地区之一,占到发展中国家的75%。另外,金砖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南非和俄罗斯)2012年的对外投资达到了1450亿美元,占到全球对外投资的10%。

此外,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而对于今年FDI的增速,商务部合作司参赞周振成向本报记者给出了不低于15%的预期。

由此可见,在新兴市场对全球FDI版图的影响与日俱增之际,中国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

巨亏阴影

在中国有望成为全球FDI新的主力贡献者的同时,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开始受到关注。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陶刚9月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价格一路飙升,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企业掀起了海外投资热潮。在中铝、中色、中钢、中铁等央企开始“走出去”之后,民营企业也紧随其后向国外矿山“进军”。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放缓,金属矿业也开始面临去泡沫化过程,于是,中冶、中铝等大型国企开始爆出巨亏。

事实上,在这场投资大潮中,资本雄厚的央企一直冲在最前头。以石化行业为例,中国企业2009年全年就一共宣布了13起石化行业收购,除2起在非洲的资产收购因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行使优先权而未竞购成功外,另外11起均获得成功,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履之快、规模之大令人振奋,可这些海外项目究竟表现如何?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2005年以来有6项重大对外投资,但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其2011年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这些项目中由集团公司承担3个亏损项目,近年来累计投资亏损达31.86亿元。此外,中国铁建2010年也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承建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预计亏损达41.53亿元。

“根据目前我们做的案例,70%至80%的海外并购案例集中在能源和矿产资源,还有少部分的制造业。油气并购这一块做得比较好,企业们大都期待5年至10年可以收回投资,特别好的3年就已经收回全部投资了。但是由于今年上半年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海外的矿产投资最近不是很好,许多项目都停工了。太阳能、风能这部分由于欧洲经济不景气,许多补贴都取消了,新项目几乎也就没有了。”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跨境并购与税务合伙人朱桉对媒体说。

放慢脚步?

“出海”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让人们不禁反思,是不是应该适当地放慢脚步了?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8亿美元,2012年已达878亿美元,增长速度惊人。不到10年间,中国已经逐渐从一个资本纯流入大国转变成一个对外投资大国,我国企业也从以往被收购角色逐渐变成资产收购者。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鲁晓宁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居世界第三位,仅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的企业对外投资没有形成集群式的产业链,比如在世界100强跨国企业中,中国只有两家,而形成产业链的基本没有。”鲁晓宁说。

“企业‘走出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走出去’的目标当然是要赚到钱,但关键是市场和技术。”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对本报记者说。

在周振成看来,企业投资无论境内境外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出现亏损也实属正常。但是他也提醒道,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局不稳、政策不连续、本土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而对外资形成的掣肘等仍然是中企“走出去”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困难。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陈卫东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家,所以“走出去”是不是机遇,当下是不是合适的时机,应当由企业家判断,而不是由政府来指令。目前在是否“走出去”的选择中,企业家还缺乏自主判断,总是跟着国家走。政府一个行政周期为5年,而企业应该追求的是长远回报。

因此,香港贸易发展局华南首席代表何健荣对本报记者表示,内地的企业在对外投资发展方面,应把握几个大的方向。首先要思考如何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延伸海外产业优势;其次应发展新兴市场,长远的铺垫对于企业很重要;最后要强化企业管理,强化市场分析能力,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对外的综合实力,积极与国际接轨。

毫无疑问,企业选择“走出去”必须合作,必须多赢,而且还要有所节制,这样才能走得长远。如果一味追求只争朝夕的“大跃进”模式,那么就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