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中国经济回暖势头更加清晰。全球观察人士透过宏观指标发现,中国经济治理思路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注重信贷投资转向进一步刺激内需和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中国政府正在通过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让增长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稳增长——激发活力不脱轨
金融和债务阴霾尚未消散,发达经济体欲振还休,部分新兴经济体近期也遭遇强劲逆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速今年以来一度出现放缓,中国能否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绿洲”一时间成为国际热门话题。
深入观察中国经济的人士普遍认为,增速有所放缓既因经济周期也是结构调整的结果。对于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的疑问,数据做出解答:从7月和8月的数据看,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向好;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实体经济趋于活跃;需求有所改善,出口增速回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此外,物价处在低位,8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6%,涨幅为3个月新低。
为防经济过度波动,政府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为防通胀,今年物价涨幅3.5%左右;“下限”则为稳增长和保就业。二者结合旨在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给市场稳定的预期。
在政策层面,政府未推出宽松货币和增赤措施,而是出台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以及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等举措。思路上的转变既避免了投资过热,又托住增长的“底”,提振了市场信心。
进入9月,具有指标意义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51.2,为6个月来最高。除就业指数萎缩外,其余指数全面转向扩张。其中,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呈现加速扩张迹象。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这表明中国经济延续近期回升势头,“随着稳增长措施持续发挥效力拉动内需,我们预计当前的复苏将在未来持续。这将为推进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而改革措施将提振中长期增长前景。”
美国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说,目前中国经济已触底。受益于政府支持需求的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好转,中国经济将温和增长,预计明年增速在7%至7.5%之间。
调结构——转型升级不懈怠
危机袭来、繁荣退去,不同经济体自身深层次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从增长模式看,新兴经济体逐步摆脱过度倚重出口模式,扩大内部市场,提升产业级别。从增长目的看,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兼顾效率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大课题。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这给全面进行结构性调整腾挪出较大空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可谓正当其时。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表示,为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李克强总理强调扩大内需和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称扩大内需为最大的结构调整。高层接连表态彰显政府“调结构”的决心。
从“去产能”和“去债务”、支持服务业到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轮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同时与“稳增长”相结合既激发经济内在活力又惠及民生。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瑞安说,从中长期来看,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是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国政府还需进一步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改革。中国外部需求环境正在改善,目前正是推进改革的适宜时间窗口。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罗斯说,中国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的过程艰巨且漫长。中国应完善社保体系,这将增加民众安全感从而促进消费。
促改革——释放红利不停歇
中国的市场能否发展出足够强大的力量,从而增强竞争并长期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国企和银行业究竟有没有能力在更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存活下去,能不能承受更高的利率水平?中国能否成功从国家投资政策推动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由服务业和私人消费支撑的经济增长?
一连串的问句道出了关注中国经济走势的国际财经界的关切——市场、竞争以及私人消费将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而引人注目的是,协调好市场与政府关系恰是本届政府一项重要政策内容。李克强总理更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本届政府开门之作便是明晰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此外还决定采取措施,让政策和权力运行透明。据悉,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启动,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具体领域看,金融、财税和价格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94美元,排名世界第84位。中国仍有近一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区域、城乡和收入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中国经济中的长期结构性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还要看新一轮的改革是不是能够释放新的潜力。
改革未有穷尽时,改革开放成就的“中国奇迹”只是万里征途中的一大步。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生态优美,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值得期待。(完)(参与记者:张正富、权香兰、冯武勇、蒋旭峰、刘怡然、黄继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