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8%,较上季度增长0.3个百分点,是连续两个季度增速下滑后的首次回升,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打下了好的基础。
如何进一步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同时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和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
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专家认为,稳中向好的局面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应对复杂局面、审慎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新一届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出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促使经济运行态势企稳向好,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
从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看,宏观经济向好趋势明显。全年农业丰收已基本定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呈现积极变化,城镇就业继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孙学工认为,三季度经济企稳回升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然。从国内因素来看,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作用。另外,以简化行政审批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革、以“营改增”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以利率市场化为重点的金融改革等措施作用开始显现。
从国外因素看,我国三季度外贸有一定增长,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复苏势头良好,三季度几个发达国家的PMI指数高于新兴国家,美国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这对稳定我国出口产生了积极作用。
诸建芳表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微刺激”举措,对三季度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7月份开始,需求市场有一定回升,带动了产业回暖,其中第二产业回升比较明显。在抑制“三公”消费等政策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相对活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三产业增长相对平稳。
回升基础尚不稳固
专家认为,虽然三季度经济运行向好,但现在还不到盲目乐观的时候。要看到的是,国际国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仍很繁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
从前3季度情况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仍是首要力量,而消费的拉动作用与投资相比差距较大;与之关联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放慢了3个百分点,低于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未来会进一步制约消费的扩大。
“我国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很脆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孙学工说,前阶段我国依靠高投资、高负债扩大产能规模的行业,财务可能会出现恶化,有可能增加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另外,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副作用、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等也是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诸建芳则认为,四季度将迎来地方政府偿债高峰,加上目前依然严峻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将对短期经济增长形成一定抑制。从国际环境看,美国财政僵局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和力度,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尤须保持清醒头脑
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改革、调结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要坚定信心;在经济稳中向好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
专家认为,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面对制约发展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需要按照“标本兼治,长短相宜”的调控思路,在合理的经济区间内,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
要继续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为重要的是,各地各部门要把中央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稳定市场预期,巩固社会信心。“本轮经济回暖依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密切相关。从过往的经验教训看,宏观调控应更多体现在预调、微调上,确保短期内经济不滑出下限。”诸建芳表示。
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动力之源,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孙学工表示,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依然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由于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同比增速可能会降至7.6%左右。明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好于今年,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释放市场潜力和活力。
在抓好改革、发展的同时,改善民生的任务很重。孙学工强调,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还要重点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条一定要坚持。要继续鼓励就业创业,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等改革,千方百计安排好困难群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