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细化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措施落实“四个一批”

2013-11-21  来源:互联网 

10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基层干部和企业界认为,这一政策再次表明中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心,但要把政策落到实处,应细化措施落实“四个一批”,同时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真正打破“有形之手”不当干预,从而在源头控制部分行业“过剩、干预、再过剩、再干预”的怪圈。

——落实“四个一批”面临障碍

针对中央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四个一批”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基层干部和企业界认为,相比于单纯的“压指标”,“四个一批”力求“长短兼顾”,思路正确。但记者采访中,也有部分受访者存在一些担忧。有人专门编了顺口溜描述落实“四个一批”的难题:“四个一批思路好,如何落实费周章。淘汰常遇本位症,转移难定接盘方。重组切忌拉郎配,消化须防梗阻肠。市场机制最管用,计划过度帮倒忙。”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落实“四个一批”面临的障碍:一是标准不严影响实施效果。为消化国内的光伏产能,很多地方积极建设光伏电站。对此,晶澳太阳能首席运营官谢健认为,目前电站建设采用招标模式,招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价格,产品价格低的容易中标,使得部分落后产能反而不容易被淘汰。“现在很多电站用的并不是优质组件,短期没问题,长期有隐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也认为,消化产能需提高标准。如鼓励公共工程用高性能、高标号混凝土,强制推行三级以上高强钢筋,在消化的过程中支持先进产能和高端产能发展等。

二是金融和税收制度配套不足。推进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的兼并重组工作实质性进展较慢。金融方面,多数银行对并购业务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对并购贷款管得很严(要求贷款额不得超过并购额的50%);税收方面,在并购中因资产增值,并购方需要缴纳大量的所得税,交易成本较高,限制了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外高桥船厂总会计师常旭东建议,对于设施较为先进但经营困难的产能,要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并购,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

三是工作协调性需进一步加强。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有关负责人说,《产业转移指导目录》需要与土地、信贷、环保等政策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但协调相关部门分行业、分地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目前仍有较大难度。另外,对落后产能转移等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细化操作让政策落到实处

不少受访人士认为,解决好政策落实到位问题,相关配套的操作细则和规定亟待进一步细化。比如,用环保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当务之急是要针对过剩行业在环境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使方案更具有操作性。

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澄清认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必然带来“阵痛”,一些行业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受到影响会很大,如何支持这些行业中的优质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如何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如何改变以GDP为主的地方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让《指导意见》顺利落地。

赵昌文认为,引导地方政府更为全面地理解化解产能过剩政策,切实改变政府相关政绩考核政策至关重要,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相关政策能够真正落实。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政策落实中要防止部分企业“躲猫猫”。江苏省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很多钢铁企业,为给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往往夸大上报产能数据。'头戴三尺帽’,砍一刀后还留二尺。明明只有3500万吨,报上去却是4000万吨,国家说砍掉1000万吨产能,企业其实只要压缩500万吨就达标了。”

《指导意见》提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要建立中央和地方联动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发挥部门合力,落实地方责任。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建议,可以把行政审批权取消下放与化解产能过剩结合起来。“审批权下放后,中央政府要加强监督,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布局和宏观管理上。对地方政府来说,审批权下放后的压力更大、责任更大,地方政府会关心新建项目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能为地方提供多少税收,老百姓也会关心新建项目对本地环境的影响,多方监督之下,新建项目的上马就会越来越慎重。”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打破“过剩怪圈”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部分行业陷入“过剩、干预、再过剩、再干预”的怪圈。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界建议,化解当前部分行业过剩产能,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市场形成的过剩产能由市场化解,非市场因素形成的过剩产能由政府主导化解,而从长远看,必须真正打破“有形之手”不当干预,从源头控制“过剩怪圈”。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除市场因素外,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集中审批管控竞争行业发展的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环境不够完善;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等。

由于我国产能过剩成因复杂,单靠“有形之手”或“无形之手”都难以解决,宜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化解方式。专家认为,正由于成因复杂,所以化解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心态。在化解过程中,要吸取之前的教训,通过改革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退出平台和退出援助。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介绍说,包括钢铁在内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占比很高,资本流动性差,宜建立适应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产权交易,方便过剩产能退出。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任浩说,集团旗下的济钢淘汰6座350立方米高炉后,仅富余人员人工费用每年达10.8亿元。在缺少援助的条件下,淘汰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杜绝地方补贴现象。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江飞涛认为,在依靠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重点是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把重要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让位于以市场为基础,让要素市场从政府的分割管理状态进入到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状态。比如明晰土地产权,深化土地市场的改革,理顺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通过低价甚至零地价供地为企业提供补贴。

三是改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树立科学“政绩观”。地方领导干部的“GDP挂帅”情结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陈文玲等专家建议,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下决心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将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科学化、法制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