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2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改委推进价格改革要做到“减、建、保”,在水电气暖等领域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连维良还说,要区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对基本需求部分,尽量保持价格稳定,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对非基本需求部分,应更多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有句特别令人感慨的话,“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水电油等领域的要素价格改革明明是“绕不过”的,却为何步伐滞后、推进缓慢呢?其实质性的问题,恐怕还是在如何突破行业垄断,怎样厘清这些要素与政府的关系。改革是干什么?无非是一种纠偏的力量,要解决关系利益的偏差或失衡问题,并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品质。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应该说,要素领域的价格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极为关键的重点改革,充满艰巨性和挑战性,是根“难啃的骨头”。
三中全会改革决议中有个灵魂性的阐述,就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如何在水电气暖等民生领域的价格改革中呈现,这方面的改革又如何突显三中决议中提到的“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原则性要求,自然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
我们知道,国家对水、石油、天然气、电力普遍给予了政策性红利或补贴,而这些行业领域不单关系民生,更与经济和通胀问题紧密相连,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之所以反对成品油、水、电等方面的涨价,并非不希望要素价格市场化,而是反对那些水电气暖等领域垄断环境下,改革经营绩效不彰,由于没有真正回归市场机制并导致种种扭曲现象,最后老百姓成了“涨价”埋单者。
从经济效率、节能减排及社会公平等层面而看,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方能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唯有回归市场机制才能导正种种价格领域的扭曲现象。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谈到推进价格改革时,表示要做到“减、建、保”。即“减”指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建”有利于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的价格政策体系;“保”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把“减、建、保”作为价格改革三个路径原则,把改革的触角伸到了行业、政府、民生这三大结构性关联点,下一步是如何获得实质性进展。在改革推进中,怎么更好地寻求在保障亿万普通消费者正常利益条件下,彰显市场精神,也能协调相关行业产业各方利益的改革方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专家称推进要素价格改革的初期,势必会掀起一波新的涨价潮。国内通胀问题,始终是这些年老百姓的心头之痛,假如把价格改革等同于涨价,那当前即将面临的要素价格改革无疑再陷僵局。在水电气暖等领域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关键是这个制度怎样具有对扭曲问题纠偏的力量。
“只涨不降”是一种乱象,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应该终结啦!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公众次次在爬涨价“阶梯”,更应该看到的是,相关领域的垄断性企业,有没有步步攀高其提升经营质效的阶梯,他们又是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将自身推向市场,争取尽早取消各种补贴和政策红利。假如并非如此,那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的价格改革初衷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