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世界经济复苏脆弱乏力

2014-01-07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世界经济以前高后低、美国和日本经济复苏缓慢和不平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近尾声但经济复苏尚无起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为最大特点。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们认为,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上进入复苏阶段,但增长前景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尚不能确定新的增长动力源,各国和地区的复苏进程不一且纷繁复杂,整体复苏脆弱且乏力。对此,各国不可掉以轻心,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走势。

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和分析表明,世界经济2013年预计增长2.9%,明显低于此前的预测。根据IMF10月7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2%,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欧元区全年仍难摆脱负增长,预计2013年欧元区GDP增长率从上年-0.6%降为-0.4%。日本在所谓“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收到一定成效,预计全年可实现2.0%的增长。

2013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为走出衰退实现复苏和增长,在保持超低或低利率的同时,大都采取了宽松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美联储于12月19日宣布自2014年1月起每月缩减资产购买计划100亿美元,但规模不大,从原来每月总计85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只是迈出了退出的一小步,其资产购买计划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后才能结束。日本央行实施了超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但并未从根本上克服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同时,日本的这一货币政策,不断累加巨额政府债务,给中长期日本经济走势埋下了诸多严重隐患。欧洲央行则主要依靠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复苏,同时也在考虑必要时扩大货币供应量。

在美日欧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经济处于缓慢温和增长状态,日本2013年的经济增长虽明显,但缺乏后劲,特别是2014年4月份日本将提高消费税,经济很可能出现大幅下滑,甚至陷入负增长。欧盟经济在紧缩财政政策影响下持续低迷不振,欧元区经济更为糟糕。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达到2.6%,欧盟2014年至2015年增长1.5%左右,日本2014年至2015年将增长1.5%左右。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但是,在外部不利环境下,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滞后效应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显现,经济增速呈现放缓甚至下滑趋势,GDP增长率从2010年的7.5%降至2011年的6.2%,预计2013年再降至4.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2013年上半年GDP实现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预计全年中国增长7.5%左右,继续保持“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的桂冠,为世界经济复苏并回到增长的轨道作出了显著贡献。

2013年,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纷纷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和结构改革、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吸引投资、加强经贸合作等举措努力抵御外部负面冲击,奋力保持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包括东盟在内的亚洲经济在宏观形势稳定、投资贸易相互依托、服务业大力发展和内需拉动强劲等因素的支持下,依然保持了近年来快速增长、整体前行的良好势头,成为亚非拉地区的最大亮点。预计2013年亚洲地区整体GDP增长将达到6.6%,略高于2012年的6.0%,2014年东亚可维持6%左右的增长。

其次,非洲经济在西方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下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幅略有放缓,预计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4.8%,2014年达到5%至5.3%。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有望在2014年实现6%的增长。

第三,受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冲击,2013年拉美经济增长持续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显示,2013年拉美GDP仅增长2.7%,延续了自2011年开始的增长放缓势头,成为全球增长较缓慢的发展中地区。不过,随着调整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基本面逐渐好转。据IMF预计,2014年拉美GDP将增长3.1%,成为拉美经济止跌回升的“拐点”,由此迎来另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展望未来,来自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报告说,2014年世界经济预计将增长3.0%,2015年增长3.3%。

显然,未来两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蹒跚前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在经历了衰退和低迷徘徊之后,继续艰难爬升;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加强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也有望取得显著增长。但是,全球经济仍将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下行风险。除了欧债危机、美国财政问题等风险之外,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特别是美联储能否最终平稳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成为世界经济在未来两年面临的又一主要风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