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中国铁路投资重回逾7000亿元的历史高位。
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4月8日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宣布,增加了今年铁路建设目标,其中,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由7000亿增加到7200亿元、新线投产里程由6600公里增加到7000公里以上、新开工项目也由44项增加到48项。
中国铁路历经2011、2012、2013持续三年投资放缓之后,第一次重回7000亿元以上历史高位,“铁路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总基调再次得到确认。
昨日(4月9日),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即便解决了钱的问题,但未来两年工期压力仍然巨大,按照“十二五”规划,未来两年中西部铁路面临1.6万公里的未完成任务。
铁路投资重回历史高位
时隔三年,中国铁路投资重回7000亿元以上高位,还是引起了市场不小的关注。
中国铁路投资大潮开启,第一次冲击7000亿元是在2009年,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5.27亿元,超过1996年至2005年10年间原铁道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随后,2010年铁路投资达到历史顶点8426.52亿元。不过,受原铁道部腐败窝案及2011年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影响,2011、2012、2013连续三年铁路投资放缓,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06.09亿元、6300亿元、6638亿元。
今年1月召开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上,中铁总最初确定的2014年国家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为6300亿元,相比2013年减少了338亿;尽管随后中铁总又将地方和社会独立投资的700亿元纳入统计口径,使铁总投资增至7000亿元,但要完成的投产新线相比去年增加了1014公里。当时外界评价认为“任务艰巨”,因“钱紧”导致铁路建设项目缓建、停建的消息也频频传出。
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否认“钱紧”的同时,盛光祖表示,今年1至3月,铁路建设投资已经完成610亿元,同比增长了9%以上,实现了良好开局。
盛光祖强调,整体目标的上调充分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铁路运输需要、铁路建设资金保障能力等因素。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7200亿元的投资额已成为中国铁路投资史上的第二高点,盛光祖4月8日表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推一系列政策:以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形式推动铁路分类建设、设立铁路发展基金、以及对铁路建设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形成铁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盛光祖将这一系列政策评价为“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传闻多年的铁路发展基金终于正式亮相,成为扩大铁路资本金来源的又一重要渠道。
据盛光祖4月8日表示,将保证2014年、2015年铁路建设基金总规模每年达到2000亿元至3000亿元,这被认为是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此外,据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确定的筹措和落实铁路建设资金的相关措施,除了铁路建设基金,还包括创新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今年向社会发行1500亿元,实施铁路债券投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铁路建设;对铁路承担的公益性、政策性运输任务,中央财政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补贴,逐步建立规范的补贴制度等。
中西部铁路面临工期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0连续两年超7000亿元的投资重点是东部地区的高铁建设,而2014年这7200亿的投放重点则转为中西部铁路。盛光祖表示,今年安排中西部铁路建设投资和投产新线比例分别高达78%、86%。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按照造价,7200亿元基本已经可以保障中西部7000公里左右的线路开通,但这么大的施工量是否可以在一年内按时完成才是最值得担心的。
按照规划安排,“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国家铁路建设投资1.85万亿元、投产新线2.3万公里。但记者注意到,盛光祖在4月8日透露,“十二五”前3年,中西部地区已经完成建设投资1.15万亿元、投产新线仅7000公里。这意味着,为了完成规划目标,2014、2015两年需要完成中西部投产新线1.6万公里,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董焰认为,过去5年,中国高铁完成了1万公里运营里程的开通,“四纵四横”主骨架基本成形,确实可以腾出较大的力量集中对中西部的铁路开工建设。但即便中西部的施工难度小于高铁,两年1.6万公里的建设里程依然相当庞大,“虽然有了项目储备,还必须跟上设计、勘探以及施工力量。”
盛光祖指出,今年会确保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大同至西安、杭州至长沙、南宁至广州、合肥至福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拉萨至林芝铁路、哈尔滨至佳木斯铁路、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即便今年顺利开通7000公里新铁路,明年中西部铁路未完工量仍然巨大,明、后年仍需持续高位投资,仍面临严峻的工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