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改革首季报之一:增长平添“改革色”

2014-04-11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倒春寒”。从前两月的数据看,出口、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增速均显回落,制造业活跃度较低,人民币持续贬值,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

开局乏力让瑞银、美银美林等国际机构相继下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少海外专家担心,面对经济惯性下行,中国改革议程恐难以像人们希望那样“甩开膀子”。特别是中央政府4月初宣布加强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等“稳增长”措施以来,一种认为中国政府将迫于压力重启刺激的声音开始出现。

中国政府的施政重心又回到依靠刺激拉动增长的老路上了?中国决策层的定力、耐心和改革决心是否还在?如何看待中国近期推出的稳增长措施?

“在我看来,这还算不上是新一轮的刺激计划,”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告诉记者,“中国政府目前很多正在执行的政策都抓住了结构性改革,以此支撑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释放更多信贷。”

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提醒说,中国政府最近明确的稳增长政策在之前的官方文件中均有表述,这次只是按部就班的落实,增加了融资手段等改革细节。

威廉姆斯说,中国政府对经济前景仍保持信心和耐心而不是相反。至少有两个情况可以印证这点:一是中央政府“本可以做得更多”,但它保留了财政刺激的空间,毕竟当前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只占经济总量的2.1%左右。二是央行迄今没有改变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仅不急于放松信贷,还在公开市场继续回收流动性。

不少受访专家也认为,新出台的政策可以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但市场也不需要“过度解读”,中国政府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可能超出预想”。

事实上,纵观两会后召开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坚定推动改革仍是中央经济决策的“主色调”。新近亮相的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实施范围、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公布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国六条”、批准首批民间银行试点等措施,无不体现着从改革入手稳增长惠民生,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政策思路。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官方原则仍是改革‘稳中有进’,预示着顶层决策者正集中精力为改革创造条件,而非用力踩下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美国保尔森研究所研究员达明·马说。

不少海内外媒体也注意到,“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持续推出“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举措”已成为决策层使用的高频词汇。香港《经济日报》在一篇评论中说,中央政府“不会走老路,将以新思路、窄领域的‘微观调控’,取代传统式、大规模的‘宏观调控’,同时将在经济企稳后出手改革,以改革红利换取经济稳定。”

世界银行也在7日发表的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中国在金融领域、市场准入、劳动力流动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已开始一系列改革,将使中国经济基础更稳定、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目前政府公布的税制改革、降低私人投资门槛等措施,也会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这也印证了中央政府提出的“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的宏观战略。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确面临诸多挑战。产能过剩、房地产、地方债、“影子银行”等风险依然没有解除,利益集团藩篱尚未完全清除。不过与之前30年一样,改革从来不是在温室里进行,始终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说:“中国关于这十年的目标是宏伟的,但面对错综的国内形势和不断增加的国际压力,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一定是巨大的。”

“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在压力和不确定性面前,中央政府确立了这样的行动方针。去年以来,决策层用一系列改革创新面对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提刺激政策消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些实践有力表明,为增长添加更多的“改革色”,以改革创新为牵引,推动经济更持续和高效的增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与记者:樊宇、吴心韬、文史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