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反腐败,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这样的施政特点,在2014年是体现得更加明显了。于是,关于反腐和改革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成了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随着中纪委宣布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原山西省发改委主任令政策等正在接受组织调查,晋、赣成为继四川之后发生所谓官场“地震”的省份,预示着持续了相当时间的反腐风暴没有势头减弱的迹象,而是向“深水区”走去。
同时,在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决议大半年之后,各重要领域的具体改革方案正陆续走审议的程序,或者出台试点方案。比如6月份政治局会议审议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
一手抓反腐败,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这样的施政特点,在2014年是体现得更加明显了。于是,关于反腐和改革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成了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反腐是促进了改革,还是会阻碍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议论?
用反腐为改革开路,这是中国改革历史上常见的套路。笔者过去在一家大型国有农垦企业采访时就发现过类似的故事。由于体制问题(分灶吃饭、土地的封闭管理等),企业下属农场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廉价卖掉,或者被官员自己、亲朋好友等圈走。而推动改革需要花钱,只能在土地上想办法,把土地收回来,这就触动了很大的既得利益。改革推不动的时候,改革者只能惩办了一部分人。但也不是一个不漏,而只是杀鸡儆猴式的策略。
正是由于这种存量腐败的普遍性,让人们会怀疑反腐是否是选择性反腐,或者叫政治性反腐。但对改革者来说,又必须以反腐败来为改革开路,总要惩办一部分人。这就是对反腐败有不同看法的根源。
其实,为改革开路本身所要求的反腐败肯定也不是小打小闹的,一定会到打“老虎”这个层次。不然,反腐败对改革就没有推动作用。上述农垦企业的改革者惩办的也是“硬骨头”,不然也支撑不了改革的成本。有意思的是,改革者自己是很清楚体制性问题的,因此虽然会用反腐败为改革开路,但自身也不倾向于全面惩办,否则改革也推行不下去,为此还曾经和当地公检法部门沟通少抓人,请求给大家一个纠错的机会。改革者的话说得也很坦率:我们的人根本经不起你们查啊!
回到全局的改革与反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中纪委已经在释放一些重要的信号,比如在案件查处上,重点查处十八大后还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并加强办案全过程监督。也就是说,案件查办目标进一步明确集中——十八大后仍然顶风作案的,办案本身则要经得起检验。这是解决前述矛盾的比较好的思路,实际上也是给出一个明确的预期。
另外,反腐风暴之所以无法减弱还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的家族性、裙带性,以及窝案、串案的特点。打一只“老虎”,势必会牵扯出一批人,客观上决定了反腐败势头不能减弱。2014年落马的“老虎”,无不如此。
从目前的反腐败节奏来看,其与改革的对应关系仍是非常强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必须以反腐败为前提。近3个月能源局5名官员落马,持续发酵的中石油窝案等,对应的是6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的,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还比如不久前李克强总理专门批评的审批中介现象,“有些地方,在前置审批前需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办理,不通过中介交钱,审批就批不下来。而这些中介服务机构,说白了就是吃‘行政饭’!”改革和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引起了中央的极大关注。6月份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也披露,审计发现,违法犯罪方式更加隐蔽,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有意培植利益关联方“代理”作案,有的将原本可以按正常程序开展的行政审批等事项,指定中介方介入协助,并最终从中介方获得利益回流。可以预计,打击中介腐败将是下一步反腐败的一个重点工作。
总之,当前的反腐风暴,为改革开路的基本底色是非常清晰的。这是一种比较务实和有效的选择。如果说是有选择的话,也是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来选择。至于具体的改革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跟踪观察的事情。改革的成果,当然也是检验反腐风暴成效的真正试金石。
(作者系《南风窗》执行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