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开发北极:中国不能落下

2014-09-23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中国  北极  开发 

近日,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结束了在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开始正式踏上归程,计划于9月24日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是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之后,首次对北极进行科考活动。

中国在北极开发中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第二个中东”

随着世界上一轮又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有学者建议,我国应把着眼点从陆地逐步转向海洋。应该认识到陆地有限的资源不足以撑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不足以维持十几亿人民的需求。北极作为海上资源的巨大仓库,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北极资源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是石油与天然气资源。2011年美国勘测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北极地区包含了全球没有被发现的30%的天然气储量和10%的石油储量,待发现的液化天然气资源占全球的20%,总量约为4000亿桶油气当量。因此,北极成为目前地球上最具潜力的油气资源开发地区,被称为“第二个中东”。

此前有预测认为,2030年9月,北极冰盖将融化,那时该地区将成为自然资源“富矿”。北极地区拥有享誉世界的芬诺斯堪的亚和科拉半岛大铁矿,储有铀和钚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及水力、风力资源等。

此外,北冰洋洋流也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起着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曾称北极为“超级空调”,而我国这次“雪龙”号的考察将侧重研究北极的快速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着眼未来,主要还是资源的争夺,中国不能落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不要打起来。”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不能因为担心发生利益冲突而减弱对北极的开发,在北极事务上要注意以合作的方式,尽力避免矛盾。

上海海洋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我国直接进行北极资源开采难度大,开采可能性很小。从技术上看,石油平台的开采难度远高于岛上开采,此外还会与其他北极国家产生地缘政治问题。

当下,我国在北极上的很大收益是来自北极航道的开通。

北极航道是穿过俄罗斯西伯利亚与北冰洋毗邻海域,开僻出一条商业路线。这条全新的“白色航线”使得欧亚大陆间的航程大大缩短,预计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预测,2020年该航线将承担中国5%~15%的国际贸易运输业务,届时荷兰鹿特丹至上海的海运行程将缩减22%。

也有学者表示,北极航道通航难度大,通航时间短,不能取代马六甲等传统航道。

对此,林伯强认为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中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至于道路通航难度大,需要船只有破冰能力等问题,通航时间一长,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经济科研两手抓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表示,从1925年北洋政府签订《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直至2013年5月15日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我国对北极的认识始终不足,没有形成强烈的海洋观。这也导致我国的北极科考、开发一直处在比较弱势的国际地位。

“我们国家目前对北极的考察,无论是活动范围和区域,还是科研投入的力度,并没有改变以参与为主的状况,我国对北极的投入非常欠缺。”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表示,希望我国能够加大力度对北极进行科研考察。

对此,林伯强认为,中国海洋观落后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中国虽然现在是弱势,但只要加大北极事业的投入力度,就能后来居上。

“经济和科研要两手抓。”林伯强表示,北极问题的核心是经济,但是科研能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两者不存在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中国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资源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在科研上也应加大投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