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贸易数据展现出一幅相互矛盾的景象,要想给中国大宗商品进口构建一个令人信服且全面的题材,也变得越来越难。
长期以来,市场的一个预期是:众多大宗商品价格大跌,能够促进全球最大买家中国的进口,部分用于库存,部分用来满足出口及内需增长带来的渐增需求。
这一预期或许适用于原油和铜进口,但肯定不适用于铁矿石和煤炭。
11月原油进口增至2,541万吨,相当于618万桶/日,高于10月的567万桶/日。
虽然中国11月仍是精炼燃料的净出口国,但海关数据显示净出口7万吨或7,000桶/日,低于10月的净出口20.25万桶/日。
这显示出,增长的进口原油并未作为精炼燃料重新出口,意味着要么用作国内消费,要么进入了库存。
看起来最有可能的就是,原油流入了战略和商业储备库存,因为包括炼厂吞吐量和净进口的表观石油需求在10月降至1,000万桶,低于9月的1,030万桶。
铜市也似出现正在增加战略库存的情况,11月铜进口较10月增长5%,达到七个月高点42万吨。
鉴于中国国内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价差缩窄,阳极铜、精炼铜、铜合金与铜半成品的进口量应该已经提高。
但整体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今年还在继续强势买进铜,因为他们或许觉得价格相对来说还是便宜的。
伦敦期铜价格CMCU3的持续走弱,可能促使中国在未来数月进一步买入来提升库存。伦铜在12月1日触及每吨6,230.75美元的四年低点。
铁矿石市场依然偏空
不过,在铁矿石市场尚未看到为补充库存而买入的迹象,11月进口较10月下降15.1%,至6,740万吨。
这是今年铁矿石进口量第二低的月份,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住宅建设放缓导致中国钢铁需求疲弱,并且钢厂普遍认为铁矿石价格还将在未来数月进一步下降,因此现阶段无需急于补充库存。
当然澳洲和巴西扩张产能带来的大量新供应进入市场,支撑这样的观点--价格仍偏低。
铁矿石唯一的指望是中国在2015年刺激经济,从而提振基础设施项目对钢铁的需求。
而这个愿望成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海关周一公布,11月出口同比增长4.7%,远低于预估中值的增长8.2%,因此贸易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承受一定的压力。
更大的担忧是进口较上年同期下滑6.7%,而预估是增长3.9%。
尽管进口的部分下滑无疑可以归因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不过令人担心的是,该数据也显示国内需求放缓,这使得未来数周第二次降息的可能性增加。
这或许足以擦亮大宗商品进口增加的前景,但是要激发可持续的经济成长,恐怕仅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
当前若给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冠以题材的话,那就是只有进行战略储备的大宗商品进口出现增长,而其他大宗商品都吻合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