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李毅中:适应“新常态” 工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2015-01-06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工业 

编者按过去一年,中国工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继续回落,PPI指数连续33个月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滑,下行压力显著。为寻求“新常态”下中国工业诸多问题的答案,中国经济网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

采访安排在工信部西单院办公楼里,将近两个小时的访问更像一堂“辅导课”,李毅中根据中国经济网的采访问题拟写了提纲,用两色笔做了数十个标注,为力保数据真实准确,即使涉及到一些他已十分熟稔的数据时,他仍核对一下手里的材料。李毅中说,中国工业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符合宏观调控预期,明年的工业形势重点要放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李毅中详细解读了“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四大特点,澄清了社会上对工业的一些误解,呼吁给以工业更多重视,防止工业出现“空心化”、“边缘化”。以下为访谈实录,文字经李毅中本人审定。

\

工业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网:从目前的形势看,工业增加值完成全年9.5%的预期目标似乎已经十分困难,低于这个目标值意味着什么,你如何评价2014年的工业形势?

李毅中:2013年年底定下的工业增加值增幅目标为9.5%。这个目标是怎么定下来的?根据中央对2014年GDP增幅目标设计和2013年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确定了9.5%的目标,可以说这个判断是有根据的,实事求是的。

现在看来,2014年10月和11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7%和7.2%,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为8.3%。

我们判断8.3%的增速还处在一个合理区间,支撑了GDP约7.4%的增幅。同时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如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7.44%,高技术制造业增幅达到12.2%,信息消费总量增加了25%等。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表现更为明显,10月份利润负增长2.1%,11月更下降了4.2%。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3个月负增长。

中国经济网:请展望一下2015年的工业形势?

李毅中:工业增加值增幅与GDP增幅的相对应关系与国民经济一二三产构成比例有关。据测算,过去在“十五”、“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和GDP增幅比例大概在1.3-1.4左右。但随着二三产比例结构的变化,现在比例关系大概到了1.15左右。用工业8%的增长支撑GDP7%的增幅是可能的。明年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这才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首先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要并存。不能单单依靠增量的扩张,更要重视存量的调整。通过质量品牌、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达到对存量的改造调整和优化提升。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性前提是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因此要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放在突出的位置,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

第三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制造业的服务化是重要的战略取向。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可以向下游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发展售后服务、增值服务,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同时向上游延伸,搞研发、咨询、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构建社会的服务平台。

第四,信息产业要抓好自身发展。如宽带中国战略和4G网络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效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强自主可控软硬件研制,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等。

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点

中国经济网:2014年经济学界最热词莫过于"新常态",中国工业的新常态是什么?

李毅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新常态”做了九个方面的解释。结合工业经济的新常态来说,我认为有几点,

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处在“换挡期”。从2008年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2.9%、11%、15.7%、13.9%、10%、9.7%,如果画出坐标轴来,呈现出一条逐渐趋缓、缓中趋稳的曲线。2014年前11个月的增速进一步减缓至8.3%,但仍然是中高速增长。

第二个特点是工业处在调结构的“过渡期”。投资增幅已经下降,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9.3%,比“十一五”平均年增幅降了6个百分点。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是15.8%,比去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幅13%,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这就是一个调整结构的过程。2014年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比前两年的42.1%略有下降,而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前后,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69%,我们仍需加大力度。另一个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随着技术标准的提高,“十三五”还会提出相应的指标,同时还要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三个特点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里提到一个指标,工业增加值率。分子是工业增加值,分母是同期营业收入,这两个数相除得出一个比例,我们是多少?“十一五”期间大概是25.6%,近两年下降为不足23%,发达国家是35%到40%,相差了10多个百分点。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减少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中间费用,提质增效的任务紧迫而繁重。

第四个新常态是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化发展,每个省的产业结构不同,每个行业的市场状况不同,工业增加值增幅不同;企业也有盈有亏,有涨有落,有喜有忧,这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要有一颗平常心,冷静看待市场经济下调整结构的“差异化”。

中国经济网:你曾多次呼吁重视中国工业发展,防止“空心化”、“边缘化”,何以产生这样的忧虑?

李毅中: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目标。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工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恐怕要伤害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受西方经济误导的影响,加上我们在发展路径上的一些缺陷,一些年来出现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实体经济的利润低下,与虚拟经济形成明显的反差,导致资本的非正常流向。中央及时做出了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决断,近两年见到一定成效,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已发生的沉痛教训和深刻反思应当借鉴。一些地方针对由于城市规划不当造成的环保安全隐患,将企业搬迁退城入园是必须的,但不能把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引申为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以至忽视了工业、制造业的振兴升级,工业被“边缘化”脱离了国情。就全国来说,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基本实现工业化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工业经济要向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经济网:2014年有个特殊的词汇叫“APEC蓝”,这是在不少工业企业限产、停产,以及包汽车限行等行政措施下催生的。你认为,要实现“青山绿水”、“APEC蓝”应该如何调和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李毅中:我国工业耗能占全社会的70%,同时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必须把节能减排放在重要位置。我国又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而重化工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现在一提传统行业就是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经过六十多年的积累,工业不乏高新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占有相当比例。所谓“高耗能、高污染”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高载能、高排放”,这是重化工的行业特点。但是要把能耗和排放降下来,排放不要仅满足于符合国内、国际标准,而要达到大自然的标准,使大自然可以自我净化。工业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更要维系自然财富,进而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创造自然财富。要下力气推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可以做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协调。

治理雾霾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治理燃煤烟气、汽车尾气、大气飘尘,污染严重时采取应急措施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从根本上讲,首先要改变能源结构,煤的产量和用量要降下来,化石原料要清洁化,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其比例从现在的10%提到2020年的15%,第二是用法制和制度来规范能源的开采使用,如推进资源价税的改革,要使能源的价格与稀缺程度、环境的代价相适应。资源税提高后,资源价格增加,制造业要努力消化成本上升,减少对PPI和CPI的推动。第三是放缓发展速度,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让大自然可以自我修复。“APEC蓝”是可以实现的,但要付出努力和代价。

逐步减少煤炭用量,更要清洁高效利用

中国经济网:近期,针对煤炭行业的一系列组合拳落下,煤价开始走高,神华等大型煤气上调煤价。煤炭行业的冬天是不是已经过去了?还能否迎来黄金时代?

李毅中:我们先算个细账,到2020年消耗的一次能源折标准煤为48亿吨,其中煤炭占比要由现在的67%下降到62%,换算成煤炭实物量不能超过42亿吨。去年全国煤炭产量36.8亿吨,净进口3.2亿吨,合起来消费量正好40亿吨。也就意味着今后这7年煤炭消费的增量要控制在不超过2亿吨。也就是说,把煤炭净进口减少到2亿吨,国内煤炭产量只能有年平均1%的增幅,煤价也不会大幅度回升。那煤炭工业的发展谋略是什么?就是要大力发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中国煤炭的储量很丰富,探明的有1万亿吨,煤炭作为中国主要能源的格局暂时难以改变,关键是如何高效清洁的使用?如提升煤矿的洗选能力,优质煤优用,提高使用效率;开发煤层气,中国有32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储量,我们不但没有充分开采,反而成为瓦斯爆炸的隐患;适度发展煤制气、煤制油,要改进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水耗;开发利用水煤浆,改造燃煤炉结构,提高热效率;对燃煤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加大煤矸石、煤灰的综合利用等。以上这些措施技术上是成熟的,关键就是得下决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要着眼于长远,主动转型,才是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是重点任务

中国经济网:“工业4.0”的概念2014年很火爆,在中国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你如何理解"工业4.0",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李毅中: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新战略,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化,包含三个含义:第一,是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把制造业的物理设备单元和传感器、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等都连接组合起来,使物理设备具有研发、设计、精准控制的“智能”;第二个概念是这个系统实现了人和人、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制造与服务之间的互联,实现了智能制造;第三就是用户全过程全流程的参与,不仅带来丰富的市场信息,而且衍生了“个人定制”、“众包设计”等新业态,引起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

中国的国情是,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也有不少落后产能甚至完全依靠人工原始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我们在谋划工业4.0的同时,主要在全力打造工业3.0,甚至不得不去补工业2.0的课。据悉,现在工信部、工程院正在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实质就是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嵌入到产品制造中去,提升产品附加值;用信息技术改进流程工艺,使生产线智能化、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和仿真模拟实现全数字化设计,提高研发设计效率质量;进而把智能化由制造业扩展到能源、交通、物流、商贸、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升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到204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世界制造业第一方阵,这个方阵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