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车合并之后,近期又传出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等知名央企“合并”的消息。一波央企合并重组的浪潮正迎面扑来。专家预计,这一轮央企重组将在未来5至7年内大体上完成,企业的产权及改制是面临的迫切问题,相关配套改革和制度规范有待跟进
分拆或合并,在我国国企改革历程中,已出现过六七次。本轮央企重组正在启动,它瞄准的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能源、资源、电信等战略行业中的企业巨头。
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的2015年,拥有百万亿资产规模的国企改革之路逐渐清晰。这其中,央企巨头间的合并成为最清晰的脉络之一。
继南车与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之后,谁将成为第三个合并的央企巨头?
3月25日,早就传言将被合并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同时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两公司高层负责人对调。
中船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副总经理孙波任中船重工总经理;李长印被免去中船重工总经理、党组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
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集团副总经理吴强任中船集团总经理。
“军工央企面临新一轮合并潮。”企业观察报记者熟悉的一位军工企业中层干部表示。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对企业观察报记者透露,国资委将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从而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央企。并且,随着“中国制造”由低附加值的贸易品逐渐向高铁、基建、核电等高端领域升级,相关领域的国字头行业巨头陆续筹谋资产整合,央企也将从速度规模型转化为效益质量型。
刚刚兴起的央企合并潮要想成势,还需克服国企自身分立与避免垄断的两大障碍。
今年3月,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新厘清了国企改革的底线与边界,对改革的方向、路径、目标精准定调。
国企改革无疑在未来一长段时间里都是精彩纷呈的领域。然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央企巨头合并重组,是否已然万事俱备?
央企重组剑指“一带一路”建设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国国企改革历程中,大范围的国企重组已出现过六七次。但多位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的学者表示,本轮央企重组无疑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从目前已确认的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瞄准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巨头央企同类之间进行强强联合。此为本轮国企深改的一大特点。”谈及国企改革,李锦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李锦表示,之所以这样改,是要摧毁国企内部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长期积弊——这些年国企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短板,比如对外竞争中大打“价格战”,而不是靠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取胜。
一个知名的案例是,2013年,当北车等企业竞标阿根廷动车订单时,南车“后发制人”以127万美元的低价介入竞标,结果北车败北。
“这类恶性竞争一方面导致当事企业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也导致阿根廷等国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价格产生不信任,使中国企业整体声誉受损。”一位接近这场竞标的知情人士与企业观察报记者说道,国有企业亟须在国内外市场强化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良性竞争。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表示,中国中车的成立,国家核电与中电投的合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扫清障碍。“高铁也好,核电也好,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无疑扮演了面向一带一路急先锋的角色。”
当前,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布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银国际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一带一路”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产能的输出,二是产能的直接转移。
这一判断很容易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验证。
李克强总理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鉴于哈方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双方很快达成了哈方引进中方优质过剩产能的协议。
“新常态背景下,包括电力在内的多个行业国内增长空间已很有限。”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庆奎认为,转型升级和继续发展的愿景,都要求央企更多地关注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海外市场。
“可以说,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合并重组只是个开头,不少国字头行业巨头将陆续筹谋并启动资产整合。”在企业观察报的采访中,不止李锦一位业内人士做出这样的判断。
3月25日,一直有合并传闻的中船重工、中船工业进行了主要负责人对调。一位军工央企的内部人士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不排除这是为双方日后的重组铺路。“同类军工央企都有被合并的可能。”
作为佐证,中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曾表示,核工业行业也好,企业也好,都必须服从国家战略,打破企业之间的原有利益格局。“现在核行业的调整已经得到高层的重视。”
“今后一段时间,以大央企为重心的合并重组会形成一波浪潮,5至7年内,国企重组将大体上完成。”李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