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一带一路”就是一条“带子”,一条“线路”。其实,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它都涉及并影响着一大片地区。
正式发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共提出了五个通道,明确了五个发展方向。业内专家初步统计,“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核心国家,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如果将周边辐射国家也纳入其中,“一带一路”所涉国家数目将超过100个。
在这个广袤的区域,一些国际贸易组织逐渐凝聚、成形。中亚—俄罗斯自由贸易区建立。中蒙俄就启动三国经济走廊建设达成共识。中国与中亚、东盟、韩国、澳大利亚分别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当中。跨国、跨地区经济板块不断拼接,成为一体。
“要谈区域的发展问题,就回避不了区域的自然本底特征。”业内专家指出,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带一路”各个经济板块上的发展模式。
“这个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差异也非常巨大。”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董锁成告诉记者,中东地区国家的油气资源占世界油气资源探明储量的48%,中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种有色金属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世界上很多主要的非金属矿产也集中在这个地区。
但是,资源的富集区并不是主要的消费区。从总体经济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形成了东中西三大板块:东部包括中俄印等国家,是新兴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部包括中东和中亚,是资源富集区,也是资源型产品的主要输出区。西部包括欧洲及其周边地区,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是形成区域协作的客观条件和内在联系。”董锁成指出,“一带一路”顺应了这种内在联系,而要把这种内在联系不断强化,必须建立由相关国家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合作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区域的发展不光要考虑资源状况,还要考虑环境基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封志明研究员说,“中亚和西亚的土地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水资源极为有限。俄罗斯虽然拥有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但地处高寒。中南半岛地处热带、亚热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发展潜力大,但刀耕火种的传统农耕方式在这里仍非常普遍。人们期待经济发展,但又担心可能由此而对当地生态造成的损害。”
封志明认为,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者协调发展,关键是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找到一个可接受的平衡点。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中国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可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来分享的。
他举例说,“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开发最重要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是水,多年来一直遵循的原则是‘以水定地’,这样就能在自然绿洲和人工绿洲间保持平衡。我国西南地区通过替代种植,发展橡胶林、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在保持植被覆盖的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划定的大片自然保护区,又使得人工林和自然林之间能够维持一种平衡。”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整体,沿线各国都面临着很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国际研究机构对这一区域进行总体研究。
从2007年开始,我国先后启动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和“大香格里拉与湄公河流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主持单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先后对俄罗斯、蒙古、中南半岛等地组织了多次科学考察。
参与考察的专家指出,由于当时尚未同相关国家建立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这些科学考察仍主要集中在我国国内。通过考察,我国虽然初步掌握了周边地区部分国家的基础信息和资料,但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封志明建议,我国应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启动一系列跨境资源环境状况基础考察,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中国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倡议者。无论涉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哪个区域,中国在制定整体规划时都要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封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