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资源开发、转移优势产业,而且能够有效解决钢材贸易争端,输出技术和装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钢铁行业“走出去”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市场进入峰值平台区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加快“出海”成为可能。
近日,中国中冶、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Ferrum Corp公司共同签署了哈萨克斯坦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备忘录,标志着中哈两国在钢铁建设和投资领域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钢铁行业“走出去”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市场进入峰值平台区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加快“出海”成为可能。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资源开发、转移优势产业,而且能够有效解决钢材贸易争端,输出技术和装备。建议重点关注马来西亚、沙特、泰国等国家钢铁投资项目,集中开拓韩国、泰国和越南等钢材出口市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表示,国内企业尤其要高度重视海洋工程发展和用钢需求,在满足“一带一路”用钢上有所规划。
促进装备出口转移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钢铁生产成本低,基础建设投资大,能源、高铁、核电等装备制造将带来大量钢铁需求,不管是海外建厂,还是直接出口钢材,都有利于国内钢铁过剩产能输出。不过,在李新创看来,由于企业资金紧张,并且受制于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对外投资风险大,国内钢铁企业更倾向于自己输出技术和装备、国外企业出资金的合作模式。
“重大装备‘走出去’,高铁与核电将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建议国内企业整合行业资源,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李新创说。
笔者了解到,为助力过剩优质产能“出海”,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关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省开放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鼓励钢铁等产能相对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装备、技术、资本及劳务输出。根据《方案》,2017年全省将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2023年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有利于沿线资源开发。业内专家指出,沿线部分国家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交通条件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导致其铁矿开发缓慢。而“一带一路”战略明确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将对我国开发这些国家的铁矿资源带来机遇;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又将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铁矿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规避贸易保护增加板材出口
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频繁遭遇美国、欧盟以及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筑起的贸易壁垒。不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我国钢材出口形势带来了重大转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家占70%以上,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除钢材直接出口外,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建设,也将带动钢材间接出口。据估计,每亿元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将拉动钢材需求0.3万吨,此外,能源产业链建设将会带来大量油气管钢材需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将带动与新疆接壤的周边6个国家约1800万吨的建材需求。
冶金规划院的分析报告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主要包括中蒙俄经济带、新亚欧陆桥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海上战略堡垒4条线路。根据沿线国家的钢材净进口量、市场需求量和人均消费量数据整理分析,印度、泰国和伊朗等31个国家具有较强钢材消费潜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这31个国家的钢材市场需求量共计2.55亿吨。其中,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有8个,分别是印度、泰国、伊朗、印尼、沙特、越南、马来西亚和波兰,占市场总需求量的72.9%。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是印度,需求量为8143万吨,占市场总需求量的31.9%。
从人均粗钢消费量来看,消费量超过300kg/人的国家有7个,分别是阿联酋、捷克、科威特、阿曼、沙特、马来西亚和以色列。消费量在100~300kg/人的国家有13个,包括波兰、泰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当某国人均钢材消费量超过100kg时,将进入工业化阶段,钢材需求激增,具有较大的钢材消费潜力。
从净进口量来看,31个国家的钢材净进口量达到7660万吨。其中,净进口量超过200万吨的国家有12个,占市场总净进口量的83.1%。其中,泰国和印尼净进口量分别是1436万吨和1164万吨,位居前两位。
为此,李新创建议,在钢材出口上,钢铁企业可选择国内供不应求,进口量大的国家作为出口目的国家。结合我国钢材出口导向,限制普通长材产品出口,出口目的国家首先选择板材进口量大的国家。此外,钢材出口尽量减少贸易摩擦,警惕对我国钢材出口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较多的国家。
对于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不注重自身形象,内战内行、在外恶性竞争等陋习,刘振江呼吁,这些陋习总体上不利于我国钢铁“走出去”,国内企业在钢材出口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国际形象和声誉,要有大国风范。
提前研判风险加强创新合作
谈及钢铁项目“走出去”的必要条件,李新创认为,市场、资源、物流和投资环境等要素缺一不可。市场条件是钢铁项目“走出去”的首要条件,市场容量决定着钢铁项目的规模、选址等方面;铁矿、煤炭、焦煤等资源条件决定着钢铁项目的可行性;物流条件决定着项目是否能顺利实施,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生产和运营;而投资环境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制约因素包括战乱、审批限制、劳动力限制等。
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面临政治、法律、劳工、环保以及项目自身等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具有突发性、强制性和难以获得补偿的特点,在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应对;劳工风险是指部分国家强大的工会组织以及倾向明显的劳工保护政策,使中国矿业海外投资项目步履维艰,如限制外国劳工、劳工最低福利标准制定等;而项目自身风险,是指许多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不重视前期尽职调查,导致后续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一些铁矿项目,资源条件与前期了解相差很大,造成生产成本上升;还有一些没有关注配套的供水、供电、运输等条件,造成项目后续推进困难。
为有效防范上述各种潜在风险,李新创建议,钢铁企业高效“走出去”,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加强合作。新的观念包括现代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运作,国际化的标准和多元化的输出。创新模式是指采取股权合作、矿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实施灵活管理。加强合作的方式既可以是中资和外资合作,国有和民营合作,也可以是钢企和金融、海运等相关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