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需求仍不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
○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发达经济体抢占新兴技术前沿,周边新兴经济体主动承接制造业转移
○国际竞争手段花样翻新。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自贸协定,建立规则壁垒
商务部5月5日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部需求不振、传统竞争力有所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等诸多挑战,加上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中国外贸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且更易受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涨跌等短期因素影响,波动更趋频繁、幅度更大。但也应看到,中国外贸发展仍具备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条件。
报告认为,中国外贸面临四大有利因素和条件:
首先,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出口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有望迎来繁荣期。
其次,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实施,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
第三,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门槛,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有望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第四,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报告同时认为,尽管2015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没有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部需求仍不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2015年前两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二是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过去5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三是国际竞争手段花样翻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刺激经济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自贸协定,对协定外国家的产品歧视和排斥较多,形成规则壁垒,可能影响协定外国家在自贸协定成员国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