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企改革“落地年”步入二季度,逐渐成为A股主流的各大央企,一次又一次地为甚嚣尘上的“央企合并潮”提供佐证。
中国电建公告称,公司拟向大股东电建集团发行股份,购买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设计院等8家公司100%股权,资产预估值合计为168.3亿元。重组完成后,公司合计占有我国约80%的水电设计市场份额。
无独有偶,有媒体报道称,另一支央企大军保利集团也正在与中纺集团商谈两大集团的整合事宜,目前基本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将中纺集团并入保利集团,预计下半年将进入实质性的合并阶段。对此,中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有意向,正在谈”,但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北京现代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彭剑彪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建的重组路径为同类合并的方式,即按照业务相近、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来进行合并重组。其重组的目的是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优势。而保利与中纺的整合,则意味着非同类合并的新合并形式的出现,相信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重组方式。”
谁是下一个“南北车”?
随着南北车合并案的推出,今年以来,有关央企合并重组的消息屡见报端,谁会成为下一个“南北车”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诸多猜想。
有国资专家指出,央企合并的逻辑,一是加快发展的需要,二是一致对外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需求,或者需求不紧迫,央企合并的动力就不强。无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此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从目前已经确认的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合并重组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瞄准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巨头央企同类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扫清障碍。”彭剑彪指出,“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高铁以及核电的合并重组,无疑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庆奎认为,新常态背景下,包括电力在内的多个行业国内增长空间已很有限。转型升级和继续发展的愿景,都要求央企更多地关注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海外市场。
事实证明,央企合并“抱团”出海是可以期待的。以正在进行合并重组的南北车为例,两者在海外市场上形成的合力已经逐步彰显。
近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自发布了正式合并前的最后一份独立财报。两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总和近20亿元,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同比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高铁已在海外市场上频接大单。公开信息显示,中泰已经签订高铁合作协议,中老铁路正在加紧推进,中国还将积极地参与新马高铁的竞标。又有消息称,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协调,中国中铁和中国北车已组成俄罗斯高铁项目联合工作组,参与竞标。
业内人士称,南北车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斩获大单,或许正是合并后焕发出的活力,让建设高铁的国家看到了中国高铁的真正实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资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称,根据国有企业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合并重组只是个开头。当前,由于国际化的需要以及相关政策的直接推动,中央企业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去除过剩产能、集中优势力量。接下来要进行的应该是在动车、核电、建筑、通讯等优势领域的强强联合,这可能是2015年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
央企重组潮
尚需一个过程
自去年底,国资委网站发出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这一重组信息后,再无关于央企合并重组消息的更新。
但是,坊间关于“央企重组合并”的传闻却远不止这些。中石油与中石化,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南船与中国北船,最新的传闻是中国远洋、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互相整合。虽然国资委与多家涉及传闻的央企纷纷辟谣,但却像是在扬汤止沸,传闻依旧不绝于耳。
在上述国资人士看来,央企的合并重组背后大多有政府的推动,一定要看到国家利益与发展战略。“中国企业正在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潮,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因此央企重组潮是可期的,央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由内而外地革新以做大做强做优。但是,这个时期是有条件的,不是现在就来的,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央企改革已经开始逐步铺开,央企重组浪潮也才刚刚开始,许多合并都在酝酿之中。”彭剑彪称。“尤其是国企分类、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要文件还没有出台,相信出台后,会为央企的合并重组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与前提,便于更好地向主业集中,向核心领域以及关键行业集中,而较大规模的重组在这些条件具备以后才能实现。”
上述人士认为,中央企业的合并重组是一个需要消化的过程,没有两到三年的优势融合是难以实现的。“例如,南北车的合并还只是初期的合并,是股份公司的合并,内部企业合并到什么程度,包括长车四方、株车、大连车辆等,其合并重组与优势的形成还没进行到企业这一层面。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层次的结构重组,用5年到7年的时间,来完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