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10月进出口数据出炉,中国今年的外贸形势愈发难以让人乐观了。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似乎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不但难以拉动经济,还正在起反作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8%。同期,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分别为58.4%和43.4%。
外贸形势不佳,有关部门也颇为着急,今年以来,“稳外贸”措施接连不断地出台,但还是没能拽住下滑的外贸形势,今年的外贸目标已经从年初的6%左右后退至“保证出口正增长”,但是从最近出炉的2015年前10个月贸易数据来看,似乎连这个目标也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冲刺
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至10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9.93万亿元人民币,出口11.46万亿元,进口8.47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1%、2%和15.2%。
按照惯例,外贸形势一般是“前低后高”,也就是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但今年这个惯例被打破了。从上半年的外贸形势来看,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出口额同比下降了6.9%,进口增速实现了0.9%的正增长。但是到了10月,进出口增速跌幅已经扩大到了8.1%,出口增速也由上半年的0.9%增长转为下降2%。
关于今年的外贸形势,商务部已经多次发声,最近一次是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秋季)》中显示,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2015年中国出口规模将与上年基本持平。
抛开其他因素不说,记者先来算一笔账:2014年中国全年出口总值14.39万亿元,而今年前10个月出口总值为11.46万亿元,也就是说最后两个月出口必须达到2.93万亿元,才能保证今年出口正增长。
数据显示,去年11月、12月出口额分别为1.301万亿元和1.397万亿元,若想后两个月出口总额达到2.93万亿元,那么最后两个月平均出口增速需达到8.6%左右。
那么,未来两个月的外贸预期如何呢?中国海关最新调查显示,10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2.8,较9月下滑1.2。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为32.5、30.8、36.9,分别较9月下滑1.2、1.9、1;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为28.9,较9月上升0.4。
无论哪一项调查数据都显示,未来外贸企业将面临不小的压力,形势也不太乐观。
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了解到,业内对于最后两个月出口转正的期望不高。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如果只是从数据上看,年内出口与去年持平或者实现正增长的难度非常大。“全年来看,能与去年相差不大就行,这样回升的基础还存在。”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11月8日也公开表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出口增长将回归到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量以内,即增速大概在3%-5%。对世界的贸易和投资会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箭在弦上
“外贸形势不佳,商务部也一直在研究对策,近期还会有新的政策出台。”商务部一位官员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新一轮稳外贸政策将更注重提高外贸质量,而不是简单地促进外贸成交。
10月20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明确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在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重点是推动落实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创新举措、扩大综合试验区试点范围。第二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之声渐近。
此外,为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将争取年底前启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而为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关部门已制定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方案,争取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也表示,下一阶段,海关总署将加快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和“三互大通关”,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改革,并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涉及企业的收费,不断优化外贸发展的环境,全力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11月9日上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逐步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十三五”规划建议也对外贸转型升级提出了“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目标,建议提出,一方面要“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份额”;另一方面要“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
“在扩大内需的情况下,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高端领域发展实体经济,未来进口的前景是会有的。”白明指出。商务部发布的2015秋季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称,只要外贸政策有力得当、企业主动调整转型,2016年中国外贸增速有望继续高于全球贸易增速,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将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