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度过黄金十年期的我国矿业经济持续低迷、一蹶不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煤炭、钢铁、水泥、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矿业行业更是哀鸿遍野,亏损面已经达到80%以上,产业利润断崖式下跌,产能过剩严重,能维持正常生产、保持不亏损已属不幸之万幸。
我国包括矿业经济在内的经济运行之所以出现如此困局,归根结底就在于我国供需关系面临着严重的“供需错位”,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品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就亏损面已高达90%以上的煤炭行业而言,目前现有生产能力40亿吨,在建规模11亿吨,而2015年的煤炭总量需求只有36亿吨,这就意味着煤炭产能过剩不日将高达十亿吨以上。铁矿石行业也是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一方面是国内钢铁企业因钢铁产能过剩而自1982年来首次减产,从而总体上减少了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是国内铁矿石生产成本高,而国外铁矿石价格较国内铁矿石有较强竞争优势导致进口量还略有增加,从而进一步挤压了国内铁矿山企业的市场,致使国内许多铁矿山企业度日如年,不得不相继关门停产。
可以说,我国矿业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与以前相比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如果再跟过去那样仅从需求侧着手、靠增加投资来拉动已很难有所突破,加快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已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毋庸置疑,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这样最高规格的会议上,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足以说明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具体到矿业行业来说,又该如何来推动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由此,中国业报记者想起了近日在朋友微信圈流传甚广的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发的《何谓供给侧改革?以包子为例》微博。微博的大意说,芜湖有一家据说始建于光绪年间的包子铺,很多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通常说的内需不足或产能过剩)。就从需求侧做文章,想法促销,但包子还是卖不出去,而且外销也基本饱和了。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随后,目光转到了供给侧,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给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去库存,消灭过剩的产能)。但没想到的是,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销量还是没增加多少,很多人还是不买这包子,而是弄两个馒头夹点咸菜就完了。原来还是需求问题,那就是包子与馒头相比太贵。而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这一个包子里,税占了5块。原料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块钱,房租一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费用,包子根本就没有降价空间。
孙立平教授在微博中最后说,问题的症结就在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由于这个中间地带的扭曲,就造成了企业生产什么什么不挣钱,消费者买什么什么贵的不得了。结论就是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而相关业内人士随后点评说,所谓中间地带的问题,理解有两个:一是政府税收和社保缴费过高,让企业无法生存;二是垄断国企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而效率又太低,靠价格垄断生存,抬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所以,政府应减税降费。
可以说,这种用包子为例来比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形象很生动,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也点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但对于矿业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如果仅从“疏通中间”着手,显然远远不够,也不一定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就降低企业负担来说,近年来,国家通过取消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企业能减能免得差不多都减免了,进一步再减免的空间已经很有限。就税收而言,当前许多地方应辖区内多数企业减产或停产,造成税基大量减少,财政收入锐减,有一些县(市)的财政已入不敷出,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在这种窘境下,如果想再通过减税来打通“中间地带”显然不合时宜。至于降低社保费,可行性就更不用赘言,现在许多地方的社保资金出现了“空转”,靠财政输入已无法来弥补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作为矿业城市的辽宁抚顺市,这几年的养老金缺口逐年增加,已滚动到了二三十亿,让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事实上,具体到我国矿业行业来说,更应该两眼盯内,苦练内功,按照“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总体要求,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应该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质增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来解放和发展生活生产力。
目前,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一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即便是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产业,也普遍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比如煤炭行业,虽然现在已经严重产能过剩,但个别品种如主焦煤非但不过剩反而还稀缺,在当前煤炭行业90%以上企业亏损的严峻形势下,主焦煤的煤炭企业依然还有盈利空间。据了解,位于豫东的永煤集团、神火煤电这两大煤炭企业,虽然整体形势不好,但煤炭板块还基本上能维持盈利,也主要受益于煤炭品种。至于铁矿山企业,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许多铁矿山企业提供的铁精粉品位偏低,多属于中低端产品,而国内一些铁矿山,因采选技术工艺先进,铁精粉品位高,提供的是高端产品,可与国外的铁矿石相抗争,同样还能生存和发展。辽宁本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抚顺罕王集团傲牛铁矿,就是因为采选技术先进,选出的铁精粉比其他矿山高出2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每吨多卖几十元钱,才在其他铁矿山企业纷纷关门停产下能独善其身。
其实,矿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不但能提质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优质供给,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针对国内铁矿山研制的“磁场筛选法”选矿设备,既能有效提高选矿回收率和铁精粉品位,还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据粗略统计,该所这几年推广的数10家铁矿企业,平均提高精矿品位4个百分点,最高精矿品位达到了71.5%。同时,选矿成本下降明显,用这种设备后可以替代传统的球磨机,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电力成本数百万元。该所的选矿设备在建龙集团的几大铁矿使用后,效果十分明显。最近他们在四川凉山州一个钒钛磁铁矿安装运行新的选矿设备后,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企业也开始扭亏为盈。
“对矿山企业来说,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在选矿装备和工艺上,如果引进先进的装备和采用适用先进的工艺,对产品实行差别化管理,做到高中低端产品并举,需要高端有高端,需要低端也有低端,那就能做到优质有效供给,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冯安生介绍,应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不仅能提高矿山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能降低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以鞍山式铁矿为例,精矿品位提高1%,炼铁渣量减少50~60kg/tFe;烧结矿品位提高1%,炼铁渣量减少30~35kg/tFe;烧结矿品位提高1%,焦比降低7.86kg,对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产品供给肯定是优质供给,就不会出现过剩。
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刘亚川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对选矿工艺复杂的金属矿山来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创新驱动入手,以科技来引领。要从选矿装备制造、工艺流程、浮选药剂的研发和改进着手,通过提高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和降低选矿成本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该所针对低品位铁矿研发的焙烧选矿工艺在鞍钢、酒钢试验后,降低成本明显。尤其是酒钢,选矿成本比以前可节约50%左右。目前,该所又在围绕其他金属矿的选矿,正在研发与选矿工艺相配套的装备。
“越是在当前许多矿山企业普遍不景气情况下,矿产综合利用越有所作为。矿山企业可以通过较少的投入对选矿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来获取更高的效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亚川说。
只有过剩的产能,没有过剩的产品。对矿山企业来说,如果还跟以前那样,通过扩大规模和产能来谋求规模效益,无疑是死路一条。只有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依靠科技创新来激发各个生产要素活力,优化升级采选工艺,提质增效,降低成本,增加优质供给,提高产品竞争力,把过剩的产能升级为优质产能,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