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24日,国家发改委调研组赴贵州省开展经济形势调研。调研组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进行了座谈,并赴贵阳市、贵安新区、黔东南州实地考察了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德西格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花溪大学城创新创业园、新能源“车桩网一体化”营运项目、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和园区。有关情况如下:
一、上半年贵州省经济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今年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以良好的状态、清晰的思路、扎实的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一是工业稳中向好。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居全国第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二是投资高速增长。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增速居全国第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0.3%。三是消费加快增长。前5个月,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5个百分点。前5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3.6%,去库存周期降至14.7个月,比去年末减少3.1个月。四是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支撑增强。前5个月,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医药、特色食品、白酒等5个行业占工业比重达到36.5%,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48.9%,同比提高12.4个百分点。旅游“井喷式”增长,1—5月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8%,其中黔东南州增长68%。五是质量效益改善。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2%,预计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就业形势稳定。前5个月,城镇新增就业32.7万人,同比增长4%;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完成全年目标70%以上。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认为,全省经济运行二季度将好于一季度,下半年有望好于上半年。预计上半年GDP增长10.4%左右,略高于一季度的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以上,比一季度提高约0.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与一季度持平。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贵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着力优化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歪路,努力走出一条落后地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快贵安新区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贵安新区坚持突出“贵”在生态、“安”在群众、“新”在产业、“特”在风貌、“活”在机制的理念,突出特色城市新区建设、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各项工作,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预计上半年直管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倍,逐步成为全省经济新的支撑。
二是引资引智做大增量。实施“百企引进”工程,计划5年内引进100家以上500强企业,每年确保引进20家,高通公司服务器芯片制造项目等已经落地。举办2016国际数博会、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推介会,签约项目已到位资金145.4亿元,引进各类数据资源1115个机架。前5个月,引进省外资金到位2488亿元,相当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4.5%;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全省各类工业园区新入园企业399户,总计达到9172户。
三是推进“双培育”和“双退出”优化结构。培育一大批小微企业、培育孵化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1-4月全省新设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3倍,其中信息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分别增长42.2%、42.3%和25.3%;新增备案科技型企业573家,总数达到3309家。实施“雁归兴贵”计划,计划5年内引导15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计划5年内压减粗钢产能220万吨、生铁产能257万吨;退出煤矿510处,压减产能超过7000万吨。今年将压减煤炭产能1000万吨、粗钢产能220万吨,目前水钢公司已关停粗钢产能150万吨。
四是实施“千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逐个行业、逐个园区制定转型方案,推动所有企业制定改造升级方案,有条件、有必要的企业都要进行技术改造。突出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重点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重点抓好1000个企业改造示范项目,其中省级200个、市县800个,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目前省级改造示范企业已入库542个、总投资需求4018亿元,第一批已启动101个企业、计划投资1127亿元。
五是围绕发展大数据产业培育新动能。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统领,加快推进大数据共享开放、整合利用、创新应用、产业聚集、资源流通、国际合作和制度创新,出台了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纲要,建立“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包括政务云、电商云、扶贫云、国土资源云等近30朵云。大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前5个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5%,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4%,集成电路、智能手机、平板电视产量分别增长2.3倍、4.2倍和69.2%。某公司依托互联网建立货运车辆信息平台,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170多万货车,并利用大数据降低空载率,仅节约燃油费就可达500亿元/年以上。
六是降低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700亿元以上。成立全国首家股份制省级电力交易中心,目前全省直接交易电量占大工业电量80%以上,大工业企业平均用电成本下降0.1205元/千瓦时。对货运车辆实行通行费9.5折普惠制优惠,9.2—9.4折阶梯制优惠,对省内重点物流企业再降低1个百分点。推进省属商业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覆盖到县。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风险补偿+以奖代补方式,引导贷款投向实体经济。对六枝工矿集团成功实施债转股。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为6.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1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1.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0元,一批多年亏损的企业开始盈利、扩大生产。
七是充分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等补短板扩投资。按照产业注重“强链”、基础设施注重“成网”、民生事业注重“固本”的思路,抓好公路、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示范小城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城市综合体等“5个100工程”建设。目前已获得国家专项建设基金988.5亿元,直接拉动923个具有战略性、带动性的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为12385亿元,已完成投资1588.5亿元,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起到有力支撑。
八是实施“互联网+农业”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口脱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电商扶贫总体规划,建成“贵州电商云”、“贵农网”和规模化电商运营中心42个,信息化改造线下农村电商服务站1219个,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探索构建农产品营销体系,依托农村电商推动“黔货出山”。一季度,农村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1倍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6%,增速居全国第1位。
三、贵州省反映的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调研中,贵州省有关方面反映了一些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些是全国普遍性问题,如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还有一些是贵州省特有的问题,如外送电难度不断加大等。
(一)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交织
企业普遍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难、贵、慢”。信贷政策“一刀切”问题突出,一些有市场、有技术优势、有效益的企业也面临限贷甚至断贷。5月末,全省工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6.3%,连续8个月负增长,且降幅比4月末有所扩大。某矿业公司反映,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共压缩企业融资规模33亿元,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某钢铁企业反映,目前企业授信额度只有32亿元,不足2013年的一半,一些先进产能也被限贷,资金极度紧张。某公司出口订单多,获得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几千万美元的额度,但由于是民营企业,加之西部地区银行开展类似业务少,仍难以获得贷款。金融机构反映,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占比多、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地方债置换占用银行资金多,降低了信贷资金周转率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也影响了小微企业贷款。5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22.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企业资金链和担保链风险、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潜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二)制约消费增长和升级的因素较多
一是随着购房和就业压力增大以及消费市场存在着诸如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等问题,居民消费倾向降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二是贵州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养老服务中介发展滞后,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全省民办养老机构床位不到1万张,仅占总床位的6%左右,均严重制约了该省养老产业发展。三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消费潜力未能有效发挥。四是互联网购物虽然增长较快,但主要是替代了部分传统的实体店销售,加之受配送能力不足等制约,对全社会消费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五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影响消费升级。监管侧重于大企业、实体店,对小企业、电商监管不足,同时监管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对消费品生产环节监管不够。由于监管不到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仍然较多,影响消费者信心。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方面,能源原材料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下降。随着增速下滑,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利润减少,产能过剩行业及有关产业不断挤出从业人员,结构性裁员派生出结构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结构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留在省内的多数劳动者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水平不高、择业观念落后,“有活没人干”和“有活不愿干”的现象同时存在。此外,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下行,也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输出产生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逐年放缓。
(四)电力外送和直接交易协调十分困难
一是外送电难度加大。近两年来,广东购电需求大幅下降,贵州外送需求十分迫切,西电东送谈判十分艰难,送电量没有大的提升。并且,西电东送价格随着煤电联动下调,发电企业盈利空间不足3分/千瓦时。二是电力直接交易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靠行政干预。目前贵州2016年省内交易签约电量417亿千瓦时,占电网售电大工业用电量的80%左右,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5.5%、发电量的21.5%;周边地区跨省交易签约电量50亿千瓦时。1—5月实际完成交易量117亿千瓦时,合同兑现率为83%。预计通过直接交易,全年可减少用电企业电费支出54亿元。达到这样的规模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要求电力企业让利的结果。电力企业反映,全年发电企业让利32亿元,电网企业让利22亿元。受此影响,预计火电全年将亏损25亿元。
四、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针对调研中各方面反映的问题,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和储备,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出台。
(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兼并重组
(1)制定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兼并重组路线图和项目清单,尤其是要尽快在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向社会资本推出一批兼并重组示范项目。(2)设立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兼并重组引导基金,发行企业并购债券,对企业整合过剩产能项目给予定向并购贷款支持,既有效扩大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兼并重组的渠道,也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3)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消除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差别。(4)对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产置换、交叉持股、联合收购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的国有企业,允许按照资本所在地域和资本比例分享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确保一些非中央企业集团在不同省份的企业去产能目标落实和职工安置奖补资金到位
(1)由各地区对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中涉及到的跨省份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去产能目标、职工安置数量进行梳理,摸清底数。(2)各地财政厅在安排职工安置奖补资金时,要对集团总部在外省区、但去产能任务在本地区的集团子公司一视同仁,严格按照本地区企业的标准确保足额及时到位。(3)由集团公司总部主动与有去产能任务的异地下属子公司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衔接,及时与下属企业所在地政府协调去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所在地政府做好去产能和职工安置工作。
(三)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量化和具体化
(1)鼓励各地区围绕国家对“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总体要求,提出本地区的具体任务、重点工作、年度计划和保障措施。(2)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去产能的行业和具体去产能目标;支持各地采取差别化的政策,以保持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去库存;支持各地以化解高债务企业债务风险和严控新增政府性债务为重点降杠杆;支持各地以切实减少自行出台的涉企收费,落实营改增和“五险一金”企业缴费比例、因地制宜降低用能和物流等成本为重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支持各地以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发展新经济、推进传统产业减量提升改造、增加有效供给为重点补短板。(3)支持各地改革步子更大一些,策略更活一些,破解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围绕“产业、产品、产出”和“品种、品质、品牌”,着力解决“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谁来生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四)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
(1)在中西部地级市或较大县级市设立一批综合保税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保税区、产业园、专业品牌出口联盟,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2)对中西部地区,在农民进城落户政策上步子应更大一些,可明确进城购房落户农民宅基地保留一代但不继承的政策;在一般人口规模城市,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积分落户政策,降低落户门槛。(3)第三批自贸区试点向内陆地区倾斜,吸引东部地区产业和人才向欠发达地区适度转移。可借助西南地区对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优先在西南地区设立,巩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尽快在东北设立,遏制东北经济下滑势头,奠定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基础。(4)综合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和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修复政策,推动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与城市棚改安置房统筹规划,利用存量保障性住房安置移民搬迁对象,结合服务业发展,加大搬迁人员的职业培训,尽可能地将贫困人口往城镇周边搬迁。
(五)加大对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大力推动大数据应用等新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给予一些税收减免和金融支持政策,而不仅仅是挂牌支持,同时适度扩大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范围,允许贵阳周边的地级城市大数据应用中心挂靠,享受相同的政策。(2)尽快发布大数据重大工程包和大数据产业投资目录指引,抓紧出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指导意见,培育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3)对发展新经济,扩大股权分红激励机制试点范围,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允许企业将创立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折股成技术股,一次性地将其股权奖励给科技人员。(4)支持中西部地区的重化工传统产业退城进园。鼓励通过改造老旧企业厂房、调整未开发房地产用地用途等方式建设示范园区,并对入驻企业在租金、税收、研发、人才吸引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1)鼓励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加大企业债券对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2)建立信用评级与信用贷款额度关联制度,完善保险和担保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多渠道多层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3)引导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推进县域机构建设,延伸和下沉服务网点,逐步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县域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度和精准度,提升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撑能力。(4)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在保障原有股东、农民股东权益的基础上,支持优质国有企业、涉农企业入股,广泛吸纳农户入股。
(七)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1)更多使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改革。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使用,避免出现过度损害某一方利益的问题。要设计好相关规则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市场化路径,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确保可持续发展。(2)尽快出台售电公司准入和退出有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管理办法,明确准入和退出标准,以便售电公司有序进入市场。(3)尽快完善容量电费相关政策。在完成《供电营业规则》修订前,先出台规范性文件,简化企业用户电力增容、减容、暂停、变更等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限。(4)适当抑制电源投资冲动。尽快下发文件,规定2017年3月15日(9号文件出台满两年)以后投产的火电机组,不再安排计划电量。(5)推动大用户尽快进入市场。对于220千伏全部用户参与直接交易的地区,取消220千伏用电目录电价,相关用户不再通过计划方式用电。
(八)确保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稳定
(1)建立就业状况日常监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机制。完善并落实促进创业就业相关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2)落实好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安置力度,扩大“孵化器”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帮助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群创业就业。(3)针对国企改革及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下岗问题,制定相关安置方案,实施专项帮扶,避免出现大面积失业,防止就业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