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过“攻坚之年”,步入“深化之年”。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如何发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日前参与“国研智库论坛”的学者们提供了各自的思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论坛上表示,去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和改善市场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PPI同比由降转升、企业效益好转等积极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明显降低,“L”型增长有望从“一竖”过渡到相对平稳的“一横”。
不过,与会专家们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周期性下降的因素在减弱,但结构性失衡矛盾依然突出,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伟认为,去产能方面要突出处置“僵尸企业”和更重视采取市场和法律手段有效推进低效产能治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煤钢价格上升,部分企业效益好转、去产能意愿下降,甚至一些停产企业开始复工。”
“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本质上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什么产能是过剩的、哪些企业是“僵尸企业”,并不是绝对的,更难通过行政办法认定,需要将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结合,其中政府工作重点应放在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标准,管好系统性风险,其他则应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不少与会代表认为,房地产去库存需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例如,既做好包括税收、土地、金融等在内的房地产制度顶层设计,健全对地方政府调控主体责任的督查和奖罚机制,也要赋予地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调控的权限,提高调控的差异性和精准性。
李伟认为,今年应把防范和应对房地产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要综合采取金融信贷、土地、财税等手段,合理控制流动性,把握好调控政策的尺度和力度。“既要遏制泡沫膨胀,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发风险。”他说。
去杠杆方面,积极稳妥地降低企业杠杆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过高的杠杆率会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抑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一些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变成了“给银行打工”,加上经济转型中利润变薄,企业经营更是“雪上加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去杠杆第一步应控制杠杆的增长率,然后再调整杠杆率水平与债务结构,通过市场化债转股、股权融资等方式逐步降低杠杆率。同时他认为,降成本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一些企业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关键是要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寅权提出,补短板要补“硬短板”也要补“软短板”,既要补发展短板也要补制度短板。“东北的软环境被垢病,甚至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今年我们就是要大力抓环境、抓投资项目、抓政策落实,应该说东北整个环境正在改善,所以‘唱衰’东北的论调是错的。”他说。
今年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与会专家认为,尽管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但我国有着一系列抵御外部风险的有利条件,关键在于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自己的事情。
张军扩说,无论从发展的供给条件还是需求条件看,现阶段我国经济仍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只要我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及时调整政策,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着力构建新常态下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就一定能够促进增长潜力的充分释放,为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