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资产证券化)的政策风口来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部门提高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意见》提出了多条支持制造业的方式,包括优化信贷管理体制、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以及完善制造业兼并重组的融资服务等,其中,“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相关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一条较为引人注目。
“鼓励金融机构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兼顾收益性和导向性的制造业领域信贷资产作为证券化基础资产,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支持票据,以及通过交易所市场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改善企业流动性状况;大力推进高端技术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及新能源装备等制造业融资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拓宽制造业融资租赁机构资金来源,更好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妥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主动化解制造业过剩产能领域信贷风险。”《意见》写道。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针对制造业的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还是要看是否有稳定现金流。“ABS的核心还是基础资产要有稳定现金流,现在很多高新技术项目,其实并没有正式开始运营,没有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那么ABS产品只能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这跟ABS宗旨有些冲突,有可能增加投资机构的经营风险,毕竟盈利前景不确定。”曾在美国投行及中信证券工作过的旅美资产证券化资深专家沈陆对财新记者表示。
资产证券化,是指拥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的企业,通过将其现金流出售给具有资格的独立第三方("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而实现资产的提前变现,而SPV购买现金流的资金由其向公众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从而将企业的未来资产进行了提前变现和转移分拆,进而满足了企业的融资和风险释放的需求。
“像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市政基础设施,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公路铁路,比较适合使用ABS的方式帮助企业滚动经营,扩大规模,”沈陆表示。“我个人认为一些先进但市场前景不明朗的制造业还是适合发债(融资),国家提供信用担保,民间资本进行投资。”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颇多曲折。在目前中国约30万亿元的债券市场中,ABS总量仍只占不到3%,而可以证券化的资产有近百万亿元,包括企业资产和信贷资产。比照美国债券市场中ABS是第二大主流产品,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前景一直被认为非常广阔。
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当年进行试点,标志着资产证券化正式进入中国。但直至10年后,资产证券化才迎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爆发。
央行和银监会于2015年4月将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逐笔审批放宽为备案制发行,大幅度简化了ABS发行,且当年新增5000亿元的试点规模。2015年,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CLO)产品规模达到4056亿元,超过了过去数年之和,同比增长44%。基础资产范围从传统的工商企业贷款扩大到零售信贷资产类的信用卡(分期付款类)、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
企业ABS的发展速度最快,则受益于2014年年底证监会推出备案制。据Wind资讯统计,2015年企业ABS发行规模约为1970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当年的发行规模超过去十年之和,2005年至2014年企业ABS的发行规模合计约784亿元。
2016年年初,银监会确定了六家机构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试图盘活银行业不良资产。在同一时期开始的“三去一降一补”进行中,资产证券化同样引起决策部门注目,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即提及,“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
但是,一位长期跟踪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资深法律专家表示,“发行企业更多把资产证券化产品当做一种融资手段,本质与发债无异,不但达不到降低企业杠杆、调节资产负债率的目的,反而成为企业加杠杆的工具。这一业务模式其实已经违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正常逻辑。”
业内人士看来,资产证券化能否顺利推进,需要包括司法体系在内的基础系统的支持。2016年12月,在第七届财新峰会上,财新智库战略/合规顾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王君表示,资产证券化(ABS)发展离不开基础资产的质量。“判断基础资产的质量,需要建立在真实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以及对造假行为进行惩处的基础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ABS发展未来还不能太乐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