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达观!”我们的采访对象总能清晰地说出这个名字。这位13世纪到访柬埔寨并停留一年的元代使节,用一本《真腊风土记》记录了中华文明与吴哥文明的一次伟大邂逅,也正因此书,璀璨夺目的吴哥古迹才得以为后人所发现。
中柬友谊绵延千年,根深叶茂,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2009年1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了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同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为金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院长克洛媞达敏锐地感受到习近平两次访问所传递出的共同讯息:“习主席两次访柬都为两国文化交流机构揭牌,这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柬中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高度重视。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我认为民心相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热”“汉语热”,用语言搭起沟通民心的桥梁
在金边、西哈努克、暹粒,记者随处都能感受到涌动的“中国热”、“汉语热”。街头巷尾的商店名常常使用中文标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也有很多是中国货;在酒店里,前台接待员微笑着说“你好”,用流利的中文与我们沟通;在吴哥古迹,中文导游非常抢手,直接催生当地的“汉语热”。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柬方院长谢莫尼勒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习近平为孔子学院揭牌以来,孔子学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已从1个教学点发展到目前的14个教学点,覆盖柬埔寨各省,在校生超过1万名。“汉语教学成为沟通柬中两国民心的重要桥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全程用中文接受我们采访的谢莫尼勒说。
“汉语热”不仅热在民间,在官员之中也蔚然成风。柬埔寨官员参与孔子学院汉语培训班的人数已超过2000人。谢莫尼勒举例说,4月下旬,孔子学院国会参议院联络与监察部中文班正式开课,官员们踊跃报名,首期两个班共50名学员,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奈克是记者在孔子学院遇见的柬埔寨外交部官员,2013年曾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感谢中国的资助,我在中国的学习体验非常棒!两年的学习让我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当前,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的柬埔寨学生已超过1000人。
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记者看到很多学生在二楼的“新知书店”阅读中文图书。三楼的演武厅内,中国老师正在教小学生们练习武术。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下,孩子们的汗水浸湿衣衫,一招一式仍然一丝不苟。中心主任全彦钢告诉记者,中心还举办了一系列演出、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柬埔寨各界人士参与,未来他们还将与当地文化艺术机构合作促进中柬文化交流。
“中国热”“汉语热”的背后,还有中国经济实力的辐射带动。
暹粒华文学校中山学校校长张勇告诉记者,当前中文导游在暹粒炙手可热,月工资可达1000美元,是当地平均工资的好几倍,中山学校开办的中文补习班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报名。“这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嘟嘟车’司机,有的是餐厅服务员,有的是路边小贩,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中文改变人生的轨迹。”
扎根十载,中国文物专家为吴哥文物修复无悔付出
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文物专家长年扎根柬埔寨,保护和修复周萨神殿、茶胶寺等吴哥文物古迹。”
记者眼前的刘江,正是这样一位中国文物专家。
烈日之下,茶胶寺里,工人正用吊车吊装修复材料,在场指挥的就是中国援柬文物修复队现场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江。从那晒得黝黑的肤色可以看出,他在这个日照强烈的热带环境里工作已颇长时间。
“您在这里工作多久了?”记者问。
“十年。”刘江简短地说。没有更多地讲述这十年历经的艰辛,他就开始介绍起茶胶寺的建筑特色、修复过程和难点所在了。
150多年前,法国人亨利·穆奥在热带丛林里发现《真腊风土记》里记载的吴哥寺时,他为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一瞬间犹如从沙漠踏足绿洲、从混沌的蛮荒进入灿烂的文明……”
吴哥古迹从此改变几乎被历史湮没的命运,进入世人的视野,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修复维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荒废已久,庙宇大多是以一种残垣断壁的形式存在,修复意味着将一块块散落的石头恢复到原处,将一块块精美的浮雕修旧如旧,这是对技艺、更是对意志的巨大考验。
刘江告诉记者,1997年,中国国家文物局选定周萨神殿作为第一个修复对象,并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了“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从此中国专家一直坚守在修复现场。目前周萨神殿修复工作完工验收,茶胶寺修复工作已近尾声,将于2018年交付柬方。
在修复现场,刘江与工人们不时交流,长年在此工作的他已听得懂一些柬文。他说,“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的农民,在修复工作中学到了技能,家庭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刘江与家人长期分离,但眼见精美绝伦的庙宇在自己和同事的努力下重现于世,他无怨无悔。中国专家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得到了吴哥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副局长恒波的高度赞赏,他用“好极了”一词来形容中国专家的工作,还提到中国利用遥感技术对吴哥窟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感谢中国,让柬埔寨的文化瑰宝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恢宏瑰丽的吴哥古迹,不仅是柬埔寨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见证,也是中柬人民心心相通、深厚友谊的见证。
依托底蕴,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产品
中柬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不断升温,正让越来越多的柬埔寨民众从中受益。
恒波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到柬埔寨的中国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去年达80万人次,在外国游客中排名第一。大量中国游客的到来,助推了当地的酒店、餐饮业、旅游业繁荣,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众多工作机会。柬埔寨有关部门正酝酿推出更多举措,力争2020年中国游客数量达到200万人次。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柬直航航班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他们看准了柬埔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给柬埔寨带来了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以吴哥古迹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已成为中柬文化产业合作的亮点,中柬合作的《吴哥王朝》历史舞台剧正是这样一部“大戏”。
暹粒市内正在施工的《吴哥王朝》大剧场里,记者见到了加恒国际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小衡。
周小衡告诉记者,作为四川德阳市政府指导下走出去投资文化产业的民营艺术院团企业,之所以选择吴哥窟,是看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希望借此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产品。《吴哥王朝》是四川省第一个“一带一路”文化旅游项目。
加恒国际还从农村地区招募了大批演员,向他们提供培训。在排练现场,与记者交谈的多名演员此前都没有表演经验,通过中国舞蹈老师的培训,他们将会成为《吴哥王朝》舞台剧的签约演员,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正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
正如柬埔寨阿伦公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哲学思想根植于历史,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友好交往。“中国人带来的是丝绸、瓷器和先进的技术,给柬埔寨和东南亚国家带来的是和平与发展。”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柬埔寨,“一带一路”建设所提倡的互利共赢、文明互鉴理念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