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解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新支点

2017-05-27  来源:互联网      一带一路  经济发展  外交战略   
\
  历史的脚步不知不觉在迈进,而身处其间的人往往浑然不觉。5月中旬胜利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主场外交的新里程碑。从雁栖湖畔再出发,“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新支点。
  高峰论坛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牵动力,对扩大中国“朋友圈”的吸引力,让不同国家求同存异的凝聚力,对旧有世界格局的撬动力,对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力。
  当前,世界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苗头屡现,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不时兴风作浪,全球治理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外交新支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牵动力——当今世界经济最缺的是什么?那就缺乏新动力,需要火车头拉动。而“一带一路”应势而为、适时而动,顺应了世界这一需要。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为有关国家创造约18万个就业岗位……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字,折射出“一带一路”倡议牵动力之强。
  俄新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每一个都将改变或大或小地区的命运”。美国《纽约时报》如是评论:“一带一路”将掀起全球建设热潮,西方企业争先恐后地想要分得一杯羹。
  吸引力——“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倡议早已超越“凿空西域”的历史范畴,从地理上也超越了亚欧大陆走向全球,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正因为如此,不仅亚非拉的朋友们来了,欧洲也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高峰论坛,连美、日也派高级别代表参加——“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实。高峰论坛达成的长长的成果清单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和前景,让世界舆论津津乐道。
  “旧的全球化模式”过时了,这是出席高峰论坛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论断。欧尔班认为,与傲慢的西方模式相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更受欢迎的全球化模式,因为它不带“说教”——“没有老师,没有学生”。
  凝聚力——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聚合起各方力量,为中国外交全方位大格局注入新的活力。丝路精神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惟其如此,“一带一路”倡议才能将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状况各异的南北和东西不同国家凝聚在一起。
  且不说诸多沿线国家从“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连《纽约时报》都认为“美国也没输”:通用电气公司去年因“一带一路”获得了23亿美元的订单,还有花旗银行、霍尼韦尔等公司也被“一带一路”吸引。
  撬动力——人类向何处去?出路在哪里?21世纪的人类依然面临这些最基本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人们都清楚,旧有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在呼唤新的机制,以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一带一路”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排他、零和竞争的理念,其基因是“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推动全球共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大合作,可谓全球开放,兼容并蓄,力求共赢。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秩序架构,“这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这标志着全球秩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不仅走向更加多极化的世界,而且走向更加多元文化的国际体系”。
  建设力——从中欧班列横穿欧亚大陆到瓜达尔港建设,从甘姆奇克隧道贯通到中缅油气管道投入运行,一个个大规模建设合作项目的推进让世人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硬”的魅力。实际上,“一带一路”还有“软”的一面,那就是重塑国际话语体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带一路”倡议是糅合传统与创新、开放与包容的“中国方案”,体现了深邃的东方理念,在国际上越来越深入人心。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就是明证。“一带一路”倡议还被写入了联合国大会决议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这表明,中国不仅向世界输出物质产品,更开始向世界展示谋划人类未来、引领世界发展的思想力。
  共商、共建、共享——这是中国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回答。牵动力、吸引力、凝聚力、撬动力、建设力,“五力”齐发,“一带一路”建设必将行稳致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