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复征税、难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遭遇特别纳税调整、出现争议无处说理……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过程中,海外涉税问题和风险日益突出,成为不少企业心中的痛。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税务风险。”日前,信永中和(北京)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卫刚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对东道国税法和税收协定了解不充分,投资海外只能吃哑巴亏。
多重涉税风险突出
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表示,中国已经与99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加上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税收安排,共有102个协定和安排。然而近日对“走出去”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境外所得90%来自于与中国签署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但仅有10%的企业享受过税收协定的“待遇”。
“很多大型企业在海外多个国家有运营项目,一些国家和地区税制与国内差别很大,且政策变化频繁、税收问题复杂,企业很难充分掌握全部税法和优惠政策信息。”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国际税务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时候企业在海外被重复征税,自己都不清楚状况。
“我国与部分国家的税收协定较为陈旧也是导致重复征税的重要原因。”上述人员表示,企业只能在税收协定基础上,通过两国税务机关协商解决这一问题,这也给企业避免被重复征税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警惕“一带一路”沿线争议
“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投资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税制差异大、税收待遇不同也加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此前德勤对54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企中高层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过程中最大的税务方面的挑战时,90%的管理者表示“对投资目的地的税收制度和征管实践较为陌生,认为海外项目税务风险较高”。
“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缺乏专业人员引导、忽略重大国际决策等主观原因是造成海外税收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赵卫刚告诉记者,我国很多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不熟悉、主观上又不重视,再加上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税法不确定、税收征管手续复杂,大大增加了税务风险,企业只有万分警惕才能避免境外税收争议。
多管齐下防控风险
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常对国外制度、政策、协定理解产生分歧或遭遇税收歧视,发生税务争议几乎不可避免,仅靠企业一己之力很难保障合理权益。“应发挥我国税务部门的力量,与东道国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与合作。尤其在一些法制尚不健全、税收征管不规范的国家和地区,这是非常重要的应对渠道。”赵卫刚说。
“可以通过国际税收协调来解决问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葛玉御博士表示,比如,前些年在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航线免税问题上,面对俄方单方面违反税收协定且磋商无效的情况,国家税务总局根据涉外事务中的“对等”原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成功化解税务争议,保护了国航的合法权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将有更多“走出去”的企业。可考虑在部分热门投资国家派驻税务参赞,协助解决企业在东道国的税务争议问题,借助税务部门的力量,通过国际税收协调为企业对外投资护航。
同时,完善国内和国际税收制度,做好顶层设计也很关键。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现实需要,我国涉外税收制度亟待完善。在葛玉御看来,尽快修订陈旧、过时的税收协定很关键。“比如,限于当时情况未能写入协定的税收饶让、国际税收互助等内容宜从速完善,从制度层面为企业对外投资降低税收风险。”
赵卫刚表示,在顶层设计的保障之下,企业应主动作为,建立专业的税务团队,从战略层面重视税收风险,提高税收风险意识,加强税法和税收协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