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8月24日电 中国网消息,中国与东盟山水相依,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25年里,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尤其是自2004年起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形成了集政治、外交、经贸、人文为一体的合作新模式,在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经贸合作的同时,日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增强政治互信、促进民心相通的全方位交流平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东盟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精彩诠释出“10+1>11”的巨大魅力。
中国—东盟合作的有效公共平台
为了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从2004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东博会不断升级、完善,成为中国与东盟政商各界合作的公共产品。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从未停歇。
东博会走过的13年,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盛年锦时。13年来,东博会紧 扣中国—东盟自贸区各阶段的发展进程,汇聚和代言11国各界声音与共识,服务了中国—东盟合作更加务实、深入,成为双方增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效公共平台。
政治互信的“大舞台”。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开展的交流合作,离不开高层的倾情推动。据统计,12年来,东博会共举办了143个高层论坛,共有5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东博会。通过开幕大会演讲,领导人会见、部长级磋商、政商对话等多场高层交流活动,双方领导人得以不断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并由此将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在各领域的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信息从东博会举办地广西传向世界,从而把国家层面的合作共识推进到企业、地方层面实施。
经贸合作的“助推器”。推动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畅通和双向投资是每届东博会的重头戏。自诞生之日起,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题的东博会,就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等方面推动双方企业、商协会的有效对接。从商品到服务,从资金到项目,通过东博会,各国客商既获取到有价值的商机,也获得满盆满钵的丰收硕果。数据显示,仅第12届东博会,就有6.5万客商、85家采购商团参展参会,成功签约了62个国际和107个国内经济合作项目。其中,在中马“两国双园”商机推介会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就与来自全球的投资商签下了60亿元的投资额,生动诠释了“互利、合作、共赢”的东博会理念。
文化交融的“金桥梁”。作为唯一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办的国际盛会,东博会也是双方民众相互了解的最佳平台。不管是万众瞩目的南宁民歌艺术节,还是精彩纷呈的汽车拉力赛,亦或是文化旅游论坛等交流活动,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双方民众得以相互了解彼此的风情文化,从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尤其是会期推出的“魅力之城”专题,涉及文化、旅游、教育等诸多领域,将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往由国家层面深入到城市之间,让东博会成为促进双方社会人文交融的“金桥梁”。交流增加理解,互信促进合作。借力东博会,目前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游客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23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人数超过19万人。
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务实平台
中国东盟,梦想相通,利益相连。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量身定制的东博会,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中国和东盟关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成为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务实平台。
12年来,在东博会的辐射效应下,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电器、建筑材料、轻工业品等优质产品日益受到东盟采购商的青睐,而东盟国家的咖啡、水果、珠宝玉器、橡胶等特色商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在中国—东盟的推动下,承载着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使命的东博会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连接着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断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数据显示,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双方贸易额只有79.6亿美元。2004年,首届东博会举办后,双方贸易额实现1000亿美元。此后,随着东博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不断突破,并于2015年达到4720亿美元,是1991年的59倍。
与此同时,不仅在贸易领域,借助东博会平台,双方在产能合作、港口与物流、电力、金融等诸多领域的合作项目也遍地开花结果。
2015年,为了顺应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趋势,第12届东博会发挥自身平台优势,率先推出国际产能合作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带动中国与东盟优势产能的合作、技术转移和金融服务等,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项目对接洽谈会上,60多家中国企业与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东盟国家产业园区代表、投资促进机构及项目业主进行洽谈对接,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1项。另据不完全统计,东博会期间通过各类项目洽谈会成功签约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达34项,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配件、能源建设、建材生产、有色金属等领域,例如,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建立了首个“铁路工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整车制造基地项目已启动建设等,为双方未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博会为中国—东盟园区合作提供最佳服务。在2011年的第8届东博会上,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亲自见证两国签署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合作文件并为园区揭牌。2012年6月,中马双方签署了《关于马中关丹产业园合作的协定》。两个园区成为世界上首个互相在对方建设产业园区的姊妹区。东博会还推动建成了中印产业园、中泰崇左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为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和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提供重要载体。
“从2004年首届举办以来,东博会共吸引了45万名客商参展参会,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商品、项目、产业园区、城市、科技、旅游等多方面的商机,推动了双方企业、行业和商协会的有效对接,东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促进政治、贸易、投资、文化等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平台 中国东盟山水相连、理念契合。
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诉求让彼此走到了一起。2004年,在首届东博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和东盟11国嘉宾将采集自11国母亲河的水汇聚一起,托起了东博会的会徽,开启了中国—东盟合作新篇章。在2007年东博会开幕大会上,11国嘉宾共同启动合作的“巨轮”,释放出中国—东盟同舟共济的心声。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的2009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在东博会开幕大会以点亮灯塔的形式,表明各方通力合作、共克时艰、化危为机的信心……在东博会的平台上,中国与东盟始终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这一愿景不仅承载着人民的心愿、国家的期望,同时也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后,构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成了牵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务实合作的高频词,也成为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东博会的重要之举。
在第12届东博会举办期间,双方围绕命运共同体建设开展了系列活动:在当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的智库专家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进行了头脑风暴,其中不少建设性的建议被相关国家政府和机构采纳,为双方进一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中国—东盟信息港正式落地,信息港将构建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和东盟信息枢纽,建立一个更加紧密、更加务实的网络空间共同体;《中国—东盟海关互联互通合作研讨会共识》的签署,为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区域内信息、物流、资金的安全畅通提供有力支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铺设了坦途……
与此同时,在东博会多领域合作平台的聚焦下,中国—东盟科技合作联委会、中国—东盟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政策中心、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等合作机制也得以落实,既巩固了原有的高层对话,同时也更好地服务双方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务实了中国—命运共同体建设。
传承25载对话精神,共享13届东博商机。回顾往昔,已经举办12年的东博会,已然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增进政治互信、开拓自贸区市场、多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展望未来,承办规模和对外影响力正日益扩大的东博会将更加精彩纷呈,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一如既往地书写新的篇章,将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美好蓝图打造成为合作共赢的务实平台,推动中国—东盟对话合作不断深入。正如东博会主题曲所唱:相聚到永久,风雨并肩走,共患难,我们手牵手,永远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