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一带一路

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宜内外结合

2016-09-05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评级机构  中国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5日电 (记者李滨彬) 8月31日,世界银行首期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本次发行吸引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境内投资者以及各货币当局、国际开发机构等约50家机构的积极认购,认购倍数达到2.47。世界银行首期SDR计价债券的成功发行,有利于丰富中国债券市场交易品种,进一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目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债券国际化角度逐步加快。

日益完善成熟的债券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机构“走进来”提供了丰富的融资土壤,作为债券资产定价重要依据的评级市场伴随中国债市的迅速发展和债市国际化的进程迎来了黄金时代。另一方面,中国评级机构也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评估,与中国企业共同出海。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评级总监艾仁智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三大风险。首先面临东道国主权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和争端,企业需要专业性的评级机构提供有效信息和风险评判;二是面临投资项目风险。我国很多企业出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在5年、10年以上,周期越长,风险越大,需要对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估;三是资金回收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可能由于汇率、利率问题造成资金损失。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有很大风险信息需求,评级机构的专业风险判断优势可以为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如果中国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有一定话语权,对中国企业在境外发债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艾仁智表示,随着中国债市国际化的推进,无论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都为评级机构带来了机遇。

从境内来看,目前熊猫债、点心债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投资者选择在中国境内发债,中国评级机构可以在境内对境外机构投资者扩大影响。

从评级机构自身质量来看,中国评级机构需要苦练内功,把握评级政策和市场风险。目前中国债市打破刚性兑付,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越来越容易辨别。再者需要加强评级数据库建设。目前国际三大评级公司有全球主要地区和企业的数据,中国评级机构也需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拥有全球评级市场绝对话语权。2016年上半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接连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和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评级机构的突然发难,从一定程度上看是中国评级机构地位不足的表现。唯有加强评级机构自身能力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全球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

目前,我国的大公评级、中诚信评级等评级机构已经探索在香港、欧洲开设分公司,迈出了我国评级机构海外发展的步伐。

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方面,艾仁智建议,首先应该扩大中国评级机构在覆盖面。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不可能马上被认可,可以引用双评级,选择一家三大评级机构和一家中资评级机构。此外,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丝路基金带着大量中国项目走出去,应该借助多边金融机构带领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从区域化评级市场逐步走向全球化评级市场。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表示,香港已经成为内地金融与资本完全开放的重要试验平台,开拓香港市场是中国评级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对于东盟地区,中国具有地理区位优势,且在传统与文化方面与其相近,可考虑以东盟经济区为中国评级业扩展的出发点。此外,由于欧洲与香港评级标准和准入原则相似,中国评级业进入欧洲并无制度性障碍,各评级机构应不断提高实力和竞争力,增强自身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