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南宁9月13日电 (记者程群、赵刚、李滨彬) 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论坛上,与会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要加强战略对接和总体规划,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链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实现互利共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东盟是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近年来中方通过与东盟各国建立双边多边产能合作机制框架,引导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地方推进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共同推进轻工、纺织、冶金建材、信息通讯、轨道交通、配套工业及农产品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
作为中国对接东盟前沿和窗口的广西,近年来通过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开创了“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中国和印尼将各自国家优势产业“移植”园内,培育跨国型产业经济,成为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探索。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燕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重大产能合作初显成效,电力、钢铁、高铁、汽车、能源资质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不断增多。针对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多位与会人士建议,加强战略对接和总体规划;聚焦工业制造合作,壮大产能合作的资质;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战略对接和总体规划,希望东盟各国与中方一道携手推动各国发展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效对接。重点推动工业化、互联互通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在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制订多双边经贸合作的总体规划。
二是聚焦工业制造合作,壮大产能合作的资质。东盟各国的产业导向各有不同,应发挥自身优势来开展产业合作。考虑到资源分布、合作基础、配套能力、运输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可选择重点领域加强合作,做好燃料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合作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迎接连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做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
三是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提升产能合作水平。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各国政府部门在提升相关政策稳定性,降低企业跨境投资风险的同时,应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加强交流,为企业加强合作提供市场化、合作化的税务、咨询,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在巩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链融合发展,并提升其在亚洲的生产力,引领产能合作的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应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加强协调,加强高新产业化合作。充分对接创新资源优势,海洋科技、生态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通过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