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校长圆桌会议现场
新华社信息南宁9月13日电 (记者唐荣桂) 随着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进入深水区,其释放的人才红利日益成为自贸区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一带一路”下的产能合作也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提供了新契机。有关部门官员及专家学者提出,鼓励中国高校“走出去”办学,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东盟各国培养适应产能合作需求的人才,推动双方教育合作长期机制化进行。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惠及大批青年学子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务实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秦斌介绍,2015年,广西招收长短期留学生达1.1万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达8000多人,占东盟各国在华留学生的五分之一,广西成为东盟各国学生首选的留学地;广西派往东盟国家学习的高校学生也达到1500人左右。
今年7月,由24所高校组成的广西教育代表团到访柬埔寨和越南,并举办了以招收留学生、宣传广西高等教育为重点的广西国际教育展,签署16个合作协议,吸引了2500多名柬埔寨、越南青年学生参加,增进了柬埔寨和越南学生对中国教育的了解。
2013年以来,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事业发展迅速,70多所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300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大部分高校之间签订了院校合作协议。
广西财经学院副校长曾凡平认为,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高等教育“借梯登高”,广西财经学院与马来西亚KSA城市学院合作,举办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创新实验班”,将会计学专业课程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考试课程相结合,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素质国际会计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提供新机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1992年开始,便与越南中央高等农林学校、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LOKON学校、老挝占巴塞农林学院等分别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接受当地农业院校的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农民到基地锻炼实习或受训。
据广西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数据,“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外交部等部委已经在广西设立了5个东盟人才培训中心,包括中国-东盟商务会展人才、艺术人才、汉语人才和金融与财税人才等4个国家级的中国-东盟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农业部在南宁设立的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的加强,教育也搭上了这趟快车,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东盟国家对接“一带一路”培养和储备人才。
雅万高铁等项目使得东盟国家急需大量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针对东盟各国日趋紧迫的铁路系统人才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走出去”,与11所东盟国家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该校已为泰国大城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学院制订了铁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今年3月,泰国选派15名职业院校教师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为期38天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为中泰高铁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模块。今年下半年,还将有百名泰国学生前来柳州开展为期半年的专业学习。
上汽通用五菱计划在印尼建设生产基地,为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2015年年初,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印尼西爪哇省教育厅达成合作意向,开启了政、校、企三方联合培养学生新模式。该项目将分别在柳州和印尼共同成立汽车学院,联合培养汽车高技术人才。
宜推动教育交流机制化长效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还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合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不够宽,留学生教育发展还不均衡,留学生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等。
为推动教育交流机制化、长效化,不少教育部门官员和专家建议,一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去”办学。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二级机构和项目,共建海外院校、特色专业、培训机构,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开展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
二是拓宽招收留学生渠道。加大对高校的宣传力度,办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及论坛,逐步增加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各高校通过姐妹学校、合作学校校际学生互换、国际招生中介机构、华侨社团、中资公司等渠道扩大招生规模,举办留学生文化节、留学生家长日等活动提高吸引力,协助有意愿的东盟国家高校开办汉语专业或合作举办汉语培训中心,培养潜在的留学生群体。
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应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学科优势,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建设,适当增加或删减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单独举办或联合开发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和弹性学分制,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和跨校、跨专业学习的机会。
四是适应产能合作需求。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和产能合作的需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高校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合作培养适应东盟各国需求,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