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现场
新华社信息西安9月26日电 (记者刘书云、杨一苗) 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两千多年前的丝路驼队为沿线国家带来了不同文化文明的交融。如今,中国正以电影为媒介,用光影艺术连接丝绸之路的文化桥梁。
记者从近日闭幕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了解到,《少林梦》《音乐家》《猴王传奇》等多部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合拍影片已进实质性合作阶段。
一名爱好中国功夫的伊朗年轻人,在经历了失败的沮丧和艰辛的磨砺之后,终于学成武功,并来到中国功夫之乡少林寺献艺。这部轻松诙谐的《少林梦》,是中国与伊朗合作拍摄的一部现代动作喜剧电影。
伊朗文化部副部长侯迦托拉·阿佑比说:“如同一部交响乐需要不同的乐器来演奏一样,一部合拍电影能把不同文化的人融合在起。电影语言易懂,我们要通过电影行业的不断合作,将不同的文化连结起来,向全世界讲述丝路沿线国家发生的故事。”
以电影行业的深入合作深化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已成为这些国家电影人的共识。印度导演维卡斯·巴尔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差异,但却拥有相通的情感与思维。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通过电影人把那些未被讲述过的故事翻译成电影语言,就能够让全世界在电影屏幕上分享同一个好故事。”
在此次电影节的伊朗电影展中,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述了一个错拿同桌作业本的小男孩,历经辛苦寻找同学的家,并最终收获友谊的故事。西安影迷高露说:“虽然是发生在异国的故事,却非常亲切温暖。影片里的小男孩,就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可爱。”
通过电影展现丝路艺术的多元化,是本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主旨。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部影片报名参加最佳故事片等奖项的评选。
电影节同时向观众展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秀影片,并举行中外优秀短片展、东盟电影展等多项活动。
本届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导演黄建新说:“从丝绸之路超过2000年的历史里,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包容和发展的能力。今天的电影节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通过文化的推动沿线国家的交流,形成丝绸之路上独有的电影文化氛围。”
近年来,中国通过多个文化领域的合作项目,推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影视作品交流。其中,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已有60部优秀中国影视作品被译配为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越南语等20种丝路国家语言,在25个丝路沿线国家播出。
中国电影独特的文化魅力、电影票房的持续增长,也吸引着来自世界电影人的目光。新加坡导演梁智强带着影片《我们的故事》参加此次电影节。他说:“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景象和发展潜能,已经逐渐超越了很多王牌的电影市场。我们很乐意与中国的电影人学习合作,也希望借助各自的优势开拓新的电影市场。”
长期致力于中外电影交流的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醇芳,曾将《非诚勿扰》等中国影片成功引入法国。她认为,关注当下中国人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很受外国观众的欢迎,优秀的语言翻译和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促进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保证。
在更开放、多元的电影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电影人,也更多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在“短片嘉年华”活动展映的影片中,青年导演唐辛颐的影片《爸爸的照相馆》试图用影像表达复杂的父子关系;《入寺记》的导演孙可菁还是一名高中学生,却以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将影片拍摄得充满禅意。
“电影创作没有捷径,精良的作品都需要打磨。”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宁说,“对青年电影人来说,不要模仿他人,不被市场左右,用镜头表达自己的故事和风格,未来中国电影还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