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建设的六大国际经济走廊之一。中蒙俄三国相互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三方已建立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三国对接的发展战略,使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仍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厘清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概念及内涵,分析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主要实施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2013年9月提出与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拟与周边国家共建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其中之一。由于基础较好,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一条主动脉,覆盖亚欧广阔的区域,有可能率先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形成新亮点,在亚欧大陆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进一步探索。本文拟通过对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所需的基础和机制保障的讨论,研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实施路径,分析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探讨应对措施,以期为跨境经济走廊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一)经济走廊与跨境经济走廊
经济走廊概念的提出无疑基于地理学的一般知识:走廊是连接两个或多个地带的交通通道;经济走廊是在此交通通道上通过经济活动,连接起该地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实现由点到面、从面到片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跨境经济走廊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下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模式。由于所经过的区域不同、基础不同,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具体路径也各有不同。跨境经济走廊是通过国家间双边或多边合作建设的经济走廊,由于涉及国家间关系,跨境经济走廊不仅需要解决通达性和流动性问题,还必须在高度的政治互信保障、经济相互依存保障和区域合作机制保障等基础上才可能实施,其实施路径为构建立体交叉互补的多元化交通网络。
(二)经济走廊的流动性
与通达性交通地理学是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核心问题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而生产力地域组合主要包括区内经济结构和区际经济联系两个方面,两者的实现依赖于交通运输这一因素。
通达性(Accessibility)是交通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某种特定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一个给定的地区到达另一个目的地的便利程度。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汉森·沃特(Hansen,Walter)在1959年提出,他认为,通达性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当中不同区域之间相互作用机会的可能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及跨国人文经济交流的前提,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种交通运输,以此来提高空间与空间之间生产力相互组合的通达性最终提高空间内生产效率及社会生活水平。从经济学角度看,运输成本是人们经济活动中不得不考量的因素,区域间的通达性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流动性(liquidity)指的是两个给定空间之间人员、货物以及信息的相互往来,它以空间通达性为基础。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认为,运输成本或资源流动成本与经济要素的流动性直接相关,基于逐利性考虑,会导致资源向成本低的区域流动,进而形成特有的资源分布格局。一般而言,通达程度越高则流动程度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流动性与通达性不仅仅是指运输设施的简单制造,更强调通过发展交通运输来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交通运输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者双重角色,它不仅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目前,中蒙俄之间交通运输合作还不能满足三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经济走廊建设提高交通流动性与通达性是促进三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