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达尔港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的起点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既关乎“一带一路”建设全局,也承载了当地人们对发展的期盼。自2013年中国港控接管了瓜港码头及923公顷自由区开发和运营权后,这个世世代代以近海捕鱼为生的小渔村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淳朴的当地居民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感慨:“只有把瓜港交给中国人经营,才能给当地人的命运带来转变。”日前,记者走访了建设中的瓜达尔港,亲身感受了这颗走廊“明珠”的剧变。
每3个月就变个样
飞往瓜达尔的航班徐徐下降,四下荒无人烟,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黄,甚至在跑道突然出现在舷窗下的前一秒钟,乘客们还以为飞机将会降落在沙地中。走出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际机场后,记者随中国港控公司车队前往瓜达尔港码头和自由区的起步区,那里是中巴两国500多名工人日夜奋战的瓜港建设一线。
瓜达尔在乌尔都语里的意义是“风之谷”,强劲的海风吹打着高耸裸露的沙山,使得这里的天空时常像是被蒙上了一层昏黄色的幕布。然而,每当天空放晴,幕布落下,瓜达尔港都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码头和自由区是瓜港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相关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为瓜港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瓜达尔自由贸易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宗向记者介绍说,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瓜港面貌每隔3个月就会发生一次重大变化。
瓜达尔港有着水深、距离主航道近、不堵港等天然优势。但在中国港控接管以前,大量码头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且无法正常使用。历经数年的能力修复,瓜港码头设施于去年9月份全部恢复到可用状态,并于11月13日成功迎来了首航仪式。目前,瓜港已有3个多用途泊位可同时停靠两艘5万吨级货轮,后方堆场面积达140000平方米,能够处理包括集装箱,散、杂货等多种类型货物。瓜达尔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飞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平均每个月有3艘货轮停靠瓜达尔港,主要运输货物是自由区建设所需物资。预计在今年年内,走廊其他项目建设所需物资也将逐渐实现通过瓜港运输进而带来货轮班次的增加。
另外,随着一批工业企业进驻自由区,其原材料进口以及产品出口也将依赖瓜港。考虑到未来运力需求很大,瓜达尔国际码头公司正在加紧规划码头建设二期工程,预计到2020年,瓜港货物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年1400万吨散货和100万集装箱,成为南亚最大的深水港。深夜,码头上一片寂静,但国际航运中心楼内亮起的灯光、楼顶上旋转的导航雷达以及停靠在母港时刻准备出航的拖轮,显露出瓜港成长为区域内转口航运中心的勃勃生机。
如果说码头是瓜港的筋骨,那么自由区则是瓜港的肌体。去年9月份,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瓜港自由区建设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所在地还只是港务局门前的一片荒地。短短数月之内,在同一地点上,一个能容纳数百名工人起居工作的现代化营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营地门前仅一路之隔的工地上,打桩机正在一天24小时连续作业,不久后瓜港自由区的大门将矗立于此。中国港控作为园区业主,一方面正在加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临近码头的自由区起步区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60%,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全部完工;另一方面,还通过退还保证金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前来投资的企业在自身项目施工建设上保证进度,以实现园区自身和区内企业建设同步推进。
绝不走粗放型老路
瓜达尔港像是一枚南北向伸进阿拉伯海的纺锤,沿着东湾公路驱车前往“纺锤”东侧顶端的途中,清澈碧蓝的海水和海面上五颜六色的小渔船提醒着人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原始且脆弱。胡耀宗副总经理向记者介绍说,第一次来瓜达尔港看到这一景色时,就下决心在瓜港的发展模式上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老路。但另一方面,瓜达尔港乃至其身后的整个俾路支斯坦省缺乏经济腹地,一味规避污染而拒绝上马大工业项目又难以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一开始就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瓜达尔自由区有限公司与巴方瓜达尔港务局共同设计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最优方案,即在自由区起步区仅引进商贸、轻工等无污染企业,在面积更大的自由区北区则适度引进大工业企业,前提条件是要求企业通过巴方的环评并在生产全程中按高标准采取减排措施。
据悉,预计年产量100万吨,占地1200余亩,提供5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的某特种钢材厂有望成为进驻自由区北区的首个大型工业企业。记者在瓜港采访期间恰巧遇到了为该钢厂做配套环保设施的企业代表团前来现场勘查。据介绍,这家企业在国内就与该钢厂有着成熟的合作并使后者成为减排示范企业。通过使用现代化减排技术,钢厂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明显影响。钢企未到,环保先行,体现的正是瓜港建设中对环境和生态的高度重视。除了严格控制入驻企业自身的排放外,瓜港自由区还致力于吸引绿色科技领域的公司前来投资,与记者同机的一名乘客就是刚刚完成对自由区北区考察的国内某绿色科技企业代表。据他介绍,通过引进国内在沙地种植方面的先进技术,能够在几年之内完成瓜达尔港的绿化改造,变沙海为绿洲,将黄沙烈风驯化为温润海风,极大地提高当地的生态宜居水平。
红利惠及当地百姓
如何让当地居民从中获益,是世界各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瓜达尔港当地居民大多数靠近海捕鱼为生,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中国港控作为瓜港的开发和经营者,多管齐下打出了一套惠及当地民生的“组合拳”:
一是因地制宜,将当地人赖以为生的捕鱼业做大做强。胡耀宗副总经理向记者介绍,中国港控在瓜港开发上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绝不能让当地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失去生计。因此,结合自由区起步区内将引进海产品加工企业的规划,力推有关企业以半出售半赠送的方式为当地渔民建造适合远海捕捞的现代化大型渔船,向渔民提供操作培训,最终再对其捕获产品就地收购加工。二是集中培训,提高当地人专业化技能水平。根据规划,未来瓜达尔港内将建成一所职业培训中心,用于向当地居民提供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以迅速提高其参与瓜港建设的能力,逐渐扭转瓜港建设初期需要大量依靠外来劳动力的局面,提高当地人的参与度和拥有感。三是积极奉献,为当地提供基础公共产品。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无偿援助的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儿公立小学是瓜港开发建设为当地民生带来福祉的一个缩影。将自家土地无偿捐出用于学校建设的75岁老人舍尔·莫哈玛德向记者表示,以前当地的孩子只能到外地去求学,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仅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得知中国要在当地捐资助学却遭遇政府征地难的消息后,他不顾当地土地价格快速攀升带来的经济诱惑,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决定捐出自家唯一一块富余的土地用作校址。目前,法曲儿小学的学生总数已达到349人,已超过最初设计招生规模一倍以上。另外,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助的一座医院也已经开始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成后将为自由区内中巴两国建设者以及整个瓜达尔港地区居民提供优质可靠的医疗服务。
正是由于为普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地人对瓜达尔港建设充满了期待,对中国建设者也充满了感激。供职于中国港控的巴方员工达度拉·尤素福向记者表示,每当他向当地同胞提到自己在建设瓜港的中国公司工作,都会收获人们对中国建设者的大量溢美之词,倍感自豪。在瓜港期间,记者有幸亲历了当地的国庆日阅兵活动,不论是争相与记者合影留念的普通观众,还是参加完检阅后齐声高呼“巴基斯坦万岁、中巴友谊万岁”的士兵,都由衷地表达出对中巴友谊的赞美。
离开瓜达尔港的航班逐渐爬升,舷窗外再次出现了完整的纺锤形,沐浴在旭日的金光下,这是梦想照进现实,是“一带一路”建设为瓜港带来的金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