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绿色关税,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和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产品进口;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全国政协常委万季飞24日在北京建议。
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为主要议题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下一个五年,中国的碳排放怎样才能再低些?与会政协常委箴言良策,不拘一格:
“制定《低碳经济法》,对低碳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法律约束。” 全国政协常委包俊臣说,近年来,中国虽已先后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法规,但不够完善、系统和配套,普法也缺乏应有力度。
他建议,制定《低碳经济法》强化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法》,通过采取优先采购与禁止采购等规定,引导和驱使企业生产、投资和销售活动有利于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只有打破单一城市的狭隘观念,通过‘低碳城市群’的建设,才能把‘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统筹起来。” 全国政协常委张大方认为,由于城市之间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协调好“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和“低碳城市”三者关系。
“城市群既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也是一个生态区域概念。”张大方说,如果出于各自利益,各地方在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生态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各自为战、无序竞争,是不可能建设好“低碳城市群”的。
“设立中国的‘碳汇银行’,用金融手段支持碳汇经济,把碳汇银行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全国政协常委董恒宇建议。
目前,国际碳汇交易市场非常庞大,已形成产业规模。董恒宇介绍,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碳汇交易可达上万亿美元的市场。“在碳汇金融方面,中国与国际差距不大,”董恒宇说,“积极主动地探索碳汇交易金融平台,设立碳汇银行应该是最佳选择。”
此外,“设立低碳发展基金”、“适时开征碳税”、“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的‘便利消费’和铺张浪费的‘面子消费’”……全国政协常委纷纷建言,下一个五年,中国碳排放“刹车”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