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城市低碳化成为可持续发展新坐标

2010-07-05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新坐标 

  7月3日上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开幕式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庄紫金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 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 施泰纳;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首任执行主任莫里斯 斯特朗;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印度能源和资源研究所所长拉金德拉 帕乔里出席了开幕式。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国际环境组织代表,环境专家学者,世博园区参展总代表,城市最佳实践区环保企业代表,国内各省(区)市环境负责人共约600多人。本次论坛以“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为主题,设置了一个全体大会和六个分论坛,围绕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绿色创新等热点领域和焦点话题进行研讨,分享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加强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增进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

  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主持今天的开幕仪式。

  随后,论坛举行了全体大会,由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主持。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和局长郑国光发表了演讲:

  今天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同时我也非常荣幸中国气象局能够联合主办这次重要的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气象局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回顾世博会159年的历程,世博会从初期的技术发明创造引领生活,通过向自然界不断索取来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今天的以科学先进的理念、创意和知识为主题,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博新阶段。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以“人类、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蕴含着人类如何实现与地球这个生养人类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考。本届上海世博会首次引入了“城市责任”的理念,不但处处关心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处处体现绿色低碳的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更是把生活环境的变化与城市这一在人类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新世纪世博会展示先进发展理念的潮流相得益彰。

  当今世界,保护全球气候,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应对气候变化,防范极端气象灾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众所周知,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等,已经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如此,气候变化已经演变成为综合性的发展问题。

  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及广泛深入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

  作为人类社会和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聚集地,城市及其所承载的一切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也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的脆弱区。目前全球65亿人口中有32亿居住在城市,全球城市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75%,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地。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显著上升,城市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台风、局地暴雨、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并与城市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活动交织在一起,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事件,对城市安全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2005年肆虐美国新奥尔良城的“卡特里娜”飓风,对当地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过去认为是较小程度的波动也会对当今城市的某些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场暴雨可以使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全面瘫痪,复杂的气候异常容易导致流行疾病的传播和现代城市人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高,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比较大,对于生命财产安全和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有着深刻的诉求,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有着紧迫的压力。对于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保护全球气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城市应尽的职责,是实现让城市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的基础。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在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层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不可忽视。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当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正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力。加快城市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问题。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减轻不断加重的城市灾害的损失,构筑起城市交通、电力、公共卫生等城市生命线,适应气候变化防线,克服不断增多的城市发展瓶颈的重要的机遇。

  本届上海世博会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以城市安全为基础,上海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多灾种早期预警示范项目,为国际上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极端天气应对和衍生次生灾害应对方面,建立起城市交通、电力、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防汛和应急管理等多部门一体化的防御灾害的体系。有效地减轻了对城市发展和安全运行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为上海世博会的安全运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世博园区的气象信号塔等气象灾害防御提示系统的尝试,也为城市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进行了大胆的、有效的探索。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包括城市层面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的合作,自1972年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从京都到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努力,不断加深认识、凝聚共识、应对挑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共识。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世界许多城市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06年、伦敦、纽约等全球四十多个大城市组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联盟。2009年400个欧洲城市市长和代表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共同签署了“市长盟约”,2009年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召开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与挑战的第三次会议。2009年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形成了《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决定建立全球气候服务的体系,把为大城市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上海市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重要常态化的能力建设被纳入其中。

  此外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也都推出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实用指南,旨在帮助政策制定者识别、使城市成为遭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热点地区的特征,制定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在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预计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建立联系。

  郑国光: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需要妥善解决工业化、城市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矛盾。2009年9月3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团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三次气候大会时就指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气象工作和气候服务,将一如既往全面推动气候服务的发展,开发利用好气候资源,努力将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控制到组地限度。

  中国政府还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从科学层面上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与服务,增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城市低碳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坐标。中国一些城市正在打造低碳的城市,例如上海在临港新城、崇明岛建立了低碳经济试验区,通过建设低碳的社会、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经济的集成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建立了江苏省低碳示范区,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污染、低消耗的低碳型的产业,初步形成了LED节能照明、风能和太阳能、电动汽车产业、智能装备等新兴低碳产业。

  此外,中国的南昌、无锡、杭州、沈阳、三亚、青岛、重庆、成都等城市都发布了低碳城市发展意见和目标任务,并结合各自城市的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低碳发展的步伐,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影响。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本届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完美地阐述了城市发展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理念,为了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我们需要妥善地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法律制度和社会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进步为支撑以市民整体素质提高为基础,努力控制和减缓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此我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式,构建以低碳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体系。应当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化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未来的挑战,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目标要求,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开展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的特征,确立低碳、绿色的发展战略。要科学系统地分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和特点,制定合理的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

  要挖掘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新能源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实现城市节能减排降耗的目标,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防范气候灾害为主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体系。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更为艰巨,应当着眼于城市安全和发展的长期战略立足于化解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服务的气候风险和气象灾害,着力于应对防范城市所面临的各种极端气象灾害,维护成为的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要深刻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气候变化的规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和对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城市灾害的防御体系。要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和对城市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进一步提高气候预报预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精细度,不断增强城市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要加快完善“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布、早处置”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的体系,努力减少对城市的影响,保障城市正常运行。

  要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的依据,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市安全影响的评估,不断提升城市防御和抵御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综合能力。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培养应对气候变化的国民意识,构建以公众参与为目的的城市人文体系。要充分发动城市各阶层的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应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把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的科学的阶段、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措施以及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告诉给公众,提高对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学认识。

  要鼓励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倡导绿色消费、节能环保的理念,不断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城市百姓的自觉的行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