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参加“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论坛的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接受了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他表示,只有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国在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面临的任务的难度和中国已经采取的行动的力度。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社会面临着如何重建互信的状况,你认为这种互信该如何建立?
于庆泰:重建互信,意味着互信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从巴厘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本来很多国家的愿望是通过一次成功的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凝聚国际社会的保护气候的愿望,按照各方达成的协议为2012年的谈判加深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个人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发达国家没有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要求,还千方百计地将责任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它们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能力的很多事情,压力的重点放在了印度、巴西、中国、南非等等新兴大国或发展中大国,提出了种种不合理要求,自然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所以导致了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破坏了国际社会在加强合作方面的互信。
互信的基础就是重归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去探讨合作是不可能的。
记者:大家都非常关注今年年底的坎昆会议,你对坎昆会议有什么期待,会达成什么样的共识?
于庆泰: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各方意识到还是要通过对话才能推进合作, 8月、10月还会继续进行两次气候谈判,各方还是有意愿在谈判中取得一些进展,各方也意识到在坎昆会议上要务实、要现实,坎昆会议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但至少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资金问题很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没有兑现在资金问题上的承诺,没有快速启动资金,发展中国家都期待通过谈判取得一些进展。
记者:你总是提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注意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已经分化了,你怎么看待中国在整个气候谈判中所面临的处境?
于庆泰:发展中国家已经分化这种讲法,有,但我个人认为站不住脚,因为发展中国家在谈判当中有一个“七十七国集团与中国”,是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多边领域的谈判集团,有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也有最不发达国家,也有一些面临特殊情况的,如小岛国。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一些特殊的关切,这是很正常的,没有两个国家是完全一样的。
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两个基本问题是把发展中国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一是气候问题是谁造成的,谁是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内陆国还是小岛国,都是受害者,决定了我们是有共同利益的。
第二个把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的,既然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优先的任务是发展,发达国家造城的气候变化,不能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发展,延续贫困来应对,所以这两点就决定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团结在一起,可以努力地去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