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东北风电开发调查显示多数投资在晒太阳

2010-07-15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开发 

  无垠的旷野上,银白色的风机,高耸在天地之间;大风袭来,叶轮转动,电力源源不断输出。

  风电是最优质的能源之一,既可再生,又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发展风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战略举措。

  近日,记者在东北地区调查发现,低水平的盲目无序建设、远超出实际需要和接纳能力的大干快上,火热的背后不为人所知的乱象,使风电这个朝阳产业蒙上厚厚的阴影。

  跑马圈地

  东北地区面积广大,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三大区域之一;风电可开发条件较好,风电潜力巨大,整个东北地区可开发风电潜能超过3000万千瓦。

  “有风的地方,就有风电场。”这句夸张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东北地区风电发展之快。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介绍,发展风电是我国重大能源战略,国家2006年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后,主管部委积极推动,出台措施,发电集团有一定比例的风电配额,再加上风电上网价格较高,利润可观,发电集团积极性很高。风力发电受到追捧,几乎所有能发展风电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上马风电项目。

  近年来,东北电网所覆盖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我国风电发展最快的地区。2004年,该地区风电装机容量仅为24万千瓦,到2008年底,即达298万千瓦。2008年,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为894万千瓦,东北区域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风电装机总量的1/3还强。

  截止到2010年年初,东北电网已签订并网调度协议的风电容量达754万千瓦;到明年,将超过1200万千瓦。从目前开展风电项目可研和前期工作情况来看,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远超过规划的1885万千瓦,可能会达到3000万千瓦。

  “风电的发展值得肯定。但这种一窝蜂式、盲目无序的开发,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魏昭峰说,“风电量几何级数快速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化整为零”审批

  专家介绍,目前风电建设项目5万千瓦及以上规模,需要国家发改委审批;而5万千瓦以下项目,则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

  “这项优惠政策在风电发展的初期,对引导鼓励风电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魏昭峰说,“但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膨胀,弊端越来越明显。”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几乎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投资,拉动GDP增长,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发电企业;而不少发电企业也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纷纷回避国家审批管理,普遍将规模大的风场,以小于5万千瓦的规模上报地方政府核准。

  据东北电网摸底,东北电网区域内的风电场,绝大多数是地方审批的4.95万千瓦风电场。

  这样,一个风力资源丰富的大型风电场,在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激励下,多个发电企业竞相进入同一风电场开展前期工作,在权限之内审批项目的建设规模均被限制在5万千瓦以下(大多为4.95万千瓦)。众多这样的小项目,集合起来容量很大。由于缺乏整体规划,送出工程不能统一规划和建设,已建成的电网无法满足这些风电项目输出需要。

  统筹缺乏

  东北电网调度中心总工程师刘家庆介绍,由于地方政府将大风电场“化整为零”审批,没有和电网对话的机制,和电网部门基本不沟通、协调。

  “东北区域内究竟多少风电场在建设,我都不知道。”魏昭峰说,“我也只能从当地发改委的材料中计算。”

  而且风力发电工程只要资金到位,进展很快,一般项目核准后1~2年时间即可投产;而与其配套送出的输变电工程由于战线长,征地、环保、施工等各种手续繁杂,审批时间本来就滞后于风场,加上建设周期长,导致输变电工程投产时间比风电场要晚得多。风电场在投产初期,电网接纳条件不具备,发电会受到限制。如内蒙古赤峰地区的东山、孙家营、乌套海、五道沟风电场,因青山输变电工程尚未建成,被迫限制发电。“像一道门,最多同时过俩人,有10人同时出来。”刘家庆说。

  此外,所有地方政府核准的风电项目,都没有明确电能消纳方向。电网公司只能按照“谁批复、谁消化”的原则,处理由此带来的经济问题。最突出的风电送出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如:到2009年底,已核准风电项目将超过400万千瓦(含已投运项目),而蒙东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自己消化能力有限,仅为200万千瓦。大量需东北电网接纳,按目前电网接纳能力仅为230万千瓦。

  吉林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明焕说,吉林风电发展也很快,但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风电场规划和电网规划脱节,风电开发基本没有研究风电消纳市场,也存在“发得出、送不出”现象。

  这样,闲置的发电机组和发电能力,就造成国家巨额投资浪费。魏昭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东北地区(含蒙东)现在在建和已并网的风电场,到2010年将超1200万千瓦;风电机组单位造价约7000~8000元,按单位成本(1千瓦)7000元计算,就算是1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至少需要700亿元投资,这还是光建设风电场,不考虑输变电设施。而目前,约有一半的发电能力闲置,也就是说,至少350亿元投资在晒太阳,成为无效投资。

  国家电监会此前发布的《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指出,由于风电输出困难等原因,目前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粗略估算,目前全国有1/3的风电装机并网项目处于空转状态。

  技术挑战

  “风电是清洁能源,但稳定性、可靠性、可控性差,对电网而言是劣质能源。”专家介绍,从东北地区看,一天当中,零点到凌晨4时风力最大;一年当中,冬季风力资源最丰富。而这恰恰是用电负荷低峰,具有反调峰性特点。

  这就需要提高风电技术和预测系统。据了解,目前欧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本国或本网的风电入网标准及运行管理规定,保证了电网对风电场具有准确的监控能力。

  然而,在我国,从技术层面讲,目前国内风机制造厂家尚不掌握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更谈不上根据东北地区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东北电网已投运的所有风电场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技术水平;绝大多数风电场还处于没有风电功率预测、没有风电出力自动控制的“两无”状态。而这些在国外已是成熟的技术,并且也是风电入网的必备条件。

  魏昭峰介绍,很多风电场业主为了抢时间,缩短建设周期,甚至在电网公司审查风电项目之前,就已将风电设备招标完毕,无法满足电网公司对风电设备的技术运行要求。“风力预测、调控系统等辅助设施,粗略估计,造价要占总成本的20%。由于没有技术标准和要求,所以开发商拼命降低成本,能省则省,造价越低越好,能发电就行。”

  东北电监局局长韩水说,风电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对电网运行提出严峻的挑战。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风电比例并非越高越好。到今年底,东北电网区域内风电容量占电网运行容量的比例将超过15%,占电网低谷负荷容量的比例将超过25%,即便在世界上,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风电比重过高,就有调峰问题。一般来说,用电高峰期,风电反而少。风电自身的这个特点决定,必须依靠水电调峰。而目前,东北电网水电仅660万千瓦,装机容量不大。”东北电网调度中心专家邵广惠介绍。东北电网火电机组约占85%,且约40%火电机组供热,供热机组比例全国最高;虽然风电是最优先上网,但供热机组关系冬季供热,也不能停;供热机组逐年增加,也加大了电网调峰难度。

  近年来,风电投产容量快速增加,但社会用电量增长则较为缓慢,远落后于电源增长。今年前10个月,东北电网用电大户辽宁,全社会用电量仅增长1.3%,电网低谷期间电源负荷平衡矛盾十分突出。从2007年以来开始出现低谷期间电网被迫减发风电的局面,随着风电的迅猛发展,这一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审批标准缺失

  “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立项风电项目时,不征求电网意见,对风电开发企业并网的技术要求传达不到;哪些项目该配套,电网无法提前及时介入。”刘家庆说,“地方政府立项前,至少应该来个函件,对风电技术、设备提出要求,列入工程造价。”

  而魏昭峰认为,目前,国家缺乏对风电资源的总体发展规划,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加上地方政府化整为零式的审批,使风电发展处于失控状态。

  国外一些大量接入风电的电网,如爱尔兰等,均制定了严格的风电入网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对不符合入网技术条件的风机,决不允许接入。采访中,一些专家认为,国家发改委或能源局应尽快制定风电场入网的技术标准,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今年,国电公司制定了《风电场入网技术标准》试行,但对发电企业约束不大。韩水建议,国家应强制性要求风场安装现代化的风力预测设备,加强风电输出预测,提高对风电的预测能力和调度水平。

  为从源头杜绝风电跑马圈地盲目无序的现状,一些专家还建议,在主要的风能资源区域,计划建设“风电三峡”的地方,像西北、蒙东等地区,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风电发展不能像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应将风电项目的审批权限收归国家发改委,便于将风电场建设和输变电、送出设施捆绑式审批,根据一定时期的用电需求,规模审批,规模开发,避免多头审批。这样,国家可以统筹考虑风电开发、送出和运行(调峰)问题,减少和避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在风力资源一般的地区,地方政府在审批风电项目时,也应将风电场的配套设施,一并审批建设;纠正目前化整为零的审批核准方式,杜绝风电“散乱”源头。

  马明焕建议,尽快将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规划及电网规划纳入到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合理安排风电建设时序,避免国家重大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风电出路?

  东北地区风电发展中的乱象,《人民日报》等媒体曾予以呼吁,并通过内部渠道进行反映,已引起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已组织东北三省相关部门、电力企业在沈阳召开座谈会,对风电发展进行把脉,寻求解决办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认为,发展风电是中国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随着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电网接入运行难、风电制造盲目发展等问题逐步产生,需要在风电开发规划和建设管理,风电开发与电网的协调,风电设备技术和生产能力,大规模风电发展的技术和产业配套条件,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等方面深入研究,以促进风电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看来,风力发电并不过热,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一说,过剩的是风力发电的设备制造。为解决电网接入问题,他建议困难由电网自己解决,但是国家给予财政支持。第二,要求企业注重品牌问题,有自主品牌了,才有自主技术。第三,是风电价格问题。风电场多修建在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需要税收。如果在电价上多给几分钱的补贴,也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在会议上,参会的主管部门领导和电力巨头们也认为,目前,风电发展确实到了关键时刻,共同思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