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实现林业“双增”目标 碳汇造林“破土”

2010-07-30  来源:互联网 

  在地图上,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这条连线恰好把中国等分成两部分。

  就在这条连线的周围,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脉,到神农架的周边,到横断山脉的红土,有着中国最具潜力的宜林地资源。这些地区的宜林地具有植物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本低、生物多样性高等特点,而且扶贫效果好。通过一项新机制,这些地区或将成为中国森林资源有活力的增长点。

  这项新机制叫做“碳汇造林”,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项新举措。本月初,国家林业局发出《关于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正式启动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

  何谓碳汇造林?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定义,“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碳汇”指的是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从而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的过程。有研究表明,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

  在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通知》对碳汇造林给出了明确定义: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

  早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下称“双增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在正文后对“森林碳汇”的概念给出了注释。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开展碳汇造林,正是发展碳汇林业、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履行我国承诺的措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持续大规模地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发言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不过,这些造林工程虽然增加了森林碳汇,体现了我国的环保努力与国际责任,但却存在问题:第一,由于没有足够精准的测量,造林成果难以量化;第二,造林成果成为公共品乃至“国际公共品”,真正从事造林工作的人并没有得到实际利益;第三,从事造林的单位或企业激励不足,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没有充分发挥,有些地方因此存在造林质量较差等现象。而碳汇造林正是借助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途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