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理事会27日至28日在该组织所在地、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举行特别会议,正式批准了《基准文件》,这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具体实施的决定性阶段。28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罗德隆在会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表示,参与ITER计划体现了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
罗德隆说,ITER又被称作“人造太阳”计划,其宗旨是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参与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也是出于长远的能源战略考虑。他说,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能源生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中国一方面在化石能源和裂变能源方面继续努力,一方面也在寻找替代能源。现在来看,ITER可能就是真正长远、可靠的解决之道。
罗德隆说:“以ITER计划的方式生产能源,即通过从海水里提取氘发生聚变反应,1升海水中提取的氘产生的能源就与300升汽油相当,从原料方面可以说是取之不尽;从清洁方面来看,它又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及高放射性核废料,所以无论从环保还是安全的角度来看都十分理想。”
罗德隆表示,作为ITER计划的参与方,中国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力。首先,在组织成立过程中,中国做了非常具体的工作,今后也会积极参与ITER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第二,在经费方面,中国承担了将近10%的份额;第三,中国在国内承建了10%的部件;第四,在今后的运行中,中国希望在反应堆上进行自己的试验。目前,中国研究人员正在国内现有的聚变装置上从事试验,为运行阶段进行必要准备。
在谈到此次召开的理事会特别会议时,罗德隆说,总体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各方通过了《基准文件》,该文件主要包括项目的内容、进度、计划、费用以及管理模式,与会各方由此确定了项目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为今后10年ITER计划的实施做出了具体安排。
他说,ITER组织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人员建设、工作的落实和审查必不可少。如今《基准文件》获得各国理事的批准,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方从此在执行计划过程中有了一个具备法律依据的文件。此前,参与方的主要工作是各方自建部件,然后运到法国进行组装和试运行。现在,各方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具体时间段,以及在每段时间的具体工作、所需投资和管理方式等。
对于ITER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罗德隆表示,在所有能够实现聚变的方式中,ITER计划应该是最符合商业化运行标准的。“当然,一个事物从无到有,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这也是世界上如此多方联合起来建立实验堆的原因。”
ITER计划是一个为验证全尺寸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而设计的国际托卡马克实验,目的是采用类似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使氘、氚在极高温条件下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从而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洁净能源。
2006年5月24日,参与这一计划的七方草签了与该计划有关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同年11月签署了ITER条约。2007年10月24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ITER组织正式成立,ITER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