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低碳发展研讨会”近日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来自环保、能源、地质和气候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如何走低碳道路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版摘登与会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人文因素是气温升高关键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院士孙鸿烈
低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我想从3方面来谈:
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的地质时期变化不是太大。从冰芯资料来看,1800年以前,大气中的CO2浓度和温度变化相对稳定,但是在1850年以后,C O2浓度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更是上升明显。
二是温度变化。世界上被观察的20条冰川的长度都在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度的升高。2010年全球温度异常变化,特别是北极附近,出现了异常暖的情况,北极冰融化迅速。据分析,2010年可能成为最近130年来最热的一年。
三是二氧化碳与升温的关系。关于二氧化碳与升温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在的升温与地球历史上的升温一样,都是自然现象。现在不少院士、专家持这种观点,我不同意。我认为二氧化碳与升温直接相关。过去历史上当然有过高温,但这段高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急剧上升,不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地球升温有3个因素:天文、地文、人文。天文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周期长,不是十年八年能显示出来的;地文是指火山喷发、大陆漂移等,这些也都是区域性的,不是全球的;而人文指的就是现在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人文因素是我想说的结论,人文因素是导致气温升高最关键的原因。
弄清起因抓住关键
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坤民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研发应用减排技术,尽可能增加碳汇,引导低碳消费等,以建设低碳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经阶段。英、日、美科技基础强,低碳发展规划早,但我们现在动手也不算晚。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国际竞争是低碳经济的3个起因。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大规模使用和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两个关键。从国情出发,低碳经济越早规划越主动,“政产学研”必须齐努力。首先要摸清碳排放底数、分解控制指标,确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标准,积极推动低碳省(市)和低碳社区试点;至于研究实施“总量控制和碳交易”、征收碳税、构建绿色财税体系、鼓励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研发投入和引导绿色消费等,这些都是应该有序推进的工作。
促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
基准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54亿吨标准煤。由此带来的SO2、粉尘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这将给国内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消费也给资源供应带来压力,增加了经济安全风险。
因此,中长期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根源在于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如果采取配套多种综合措施,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则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能有所提高,而且发展的协调性也会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城乡差距得以缩小,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也会显著降低。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采取多种措施特别是利用税收等价格调节手段,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与居民相关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从而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消费投资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城市化质量,适当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认为,中国在未来只有转变了发展方式,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
低碳有无特定内涵?我认为有。可以从几方面来讲:低碳讲少排放6种温室气体,但这6种温室气体并不是全部都与节能有关,因为节能并没有包含可再生能源结构的变化;从整个生产系统来说,生产低碳产品,目的是在整个使用过程中达到碳足迹最小,而不是单单从能源的角度出发。例如生产水泥的时候,水泥生产熟料的比重占得越来越少,这就是改变生产工艺的过程;从消费理念的构建来讲意义也很重大。总体来说,低碳比节能内容更广,意义更大。
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一是建立低碳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二是构建低碳的消费模式,让群众有低碳理念,以低碳生活为荣,同时要构建低碳消费的环境和条件;三是发展低碳技术;四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统计测量体系。
推广CCS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原地矿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张宏仁
低碳道路的选择,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在这一方面,我们国家最大的国情,就是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仍将继续增加。怎样才能既增加煤炭消费以保证能源的供应,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CO2的地质封存,又称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and Seques-tration ,简称CCS),即从大型排放源捕捉CO2,将其压缩灌注到地下含水层封存起来,是一条比较现实的出路。
用纤维素生产液体燃料乙醇,也是一条很有希望的路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因而也是最大的秸秆生产国,每年至少产出5.7亿吨秸秆。如果能用秸秆生产酒精,既增加了能源供应,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秸秆和木材废料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而半纤维素只有用特殊的酶才能转化为糖(五碳糖),后者又要用特殊酵母发酵生产乙醇,剩余的木质素可用作燃料。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到成本较低的酶和酵母,但很长时期未能取得突破。
生物碳汇很重要主要潜力在林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
生物碳汇扩增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巨大潜力,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意义特别重大。其主要潜力在林业,也要发展低碳农业和水产业,同时要保护好草地和湿地,以减少排放。
如在林业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植树造林,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林,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森林经营项目,扩大封山育林面积,科学改造人工纯林;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等。
在农业方面,要发展低碳/氮排放的生态农业;优化土地利用,增加碳汇潜力,支持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引入新的农村碳汇补偿机制;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养殖业废弃物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家畜绿色饲料工程减缓甲烷排放;加强科学研究和能力建设等。
依靠大政府降低碳当量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低碳学组秘书长崔大鹏
看低碳要从熵这个角度来考虑,熵增使系统走向紊乱、混沌、无序,而熵减使系统趋于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碳当量与熵是类似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能量是物质的本质,所有物质都可以换算成能量。那么碳当量就可以作为与外部性有关的能量的核算单位,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核算单位。碳增就是高碳经济,碳减就是低碳经济。碳当量包括二氧化碳,但也包涵其他所有外部性。简要地说,低碳经济就是碳当量(外部性)趋于最小化的低碳高效的经济模式。
说到推进低碳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依靠强势大政府,所以中国在推进低碳战略方面比发达国家小政府更有效率;其次是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历史责任小,发达国家有义务在低碳技术和资金方面支持我们;第三,低碳发展模式是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方面中国现在也有优势,我们有一定的资金能力。所以,在低碳革命面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定低碳发展的决心,战胜挑战,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