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将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与发展

2010-09-06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洋  领域 

  在北京举行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9月4日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为了人类长久的福祉,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以确保人类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说,这次会议有利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际海洋合作。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可以进一步了解国际上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经济研究和海洋发展模式中的有益实践和最新成果,对如何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海洋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也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被淹没、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遭破坏等问题。

  去年,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名为《南极气候变化与环境》的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1.4米,如果按着个幅度来算,马尔代夫等岛国将被完全淹没,而纽约等全球一些沿海大城市将必须耗费巨资修筑防水设施。

  国家海洋局去年发布的一份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也显示,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36.5%。从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看,200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来的高位,比2008年高出8毫米,中国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全球平均速度。去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95人。

 我国在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今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这体现了要把我国海洋方面的研究力量从更高层次上加以整合,把深海科学研究放在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编制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09年~2015年)》,提出了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中国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和评估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力度。近年来,中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别与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科研机构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去年,还与印度尼西亚共同成立了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

  在这次大会上,200多位来自国内外海洋领域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前来北京探讨海洋和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沿海城市面临的挑战等问题,更加体现了中国对这一领域国际合作的诚意和所付出的努力。

  需加强海洋对气候影响的科学研究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黄锷坦言:“事实上,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十分重要,但目前我们对海洋的了解比对太空的了解少得多。”

  他举例说,陆地对各种层次温度都有记录,南极冰可将温度回归到八十万年前,树木年轮可回归近千年,温度计可回归近百年。但海洋温度的变化却没有记录。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显尧也指出,与陆地的探空气球和二十四小时气象站相比,中国目前对海洋气温的观测还很少。

  “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周怀阳曾表示,如果世界最先进的深海和大洋的科学技术是100分,中国在技术方面只有30分至40分,而在科学方面只有20分至30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