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以“新形式、新理念、新挑战——探索合作共赢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在京开幕,以下为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圆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在以《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为主题分论坛的发言。
林而达:谢谢主席,我来介绍一下关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影响的一些新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化,毋庸置疑,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由于适应和非驱动因子的作用,一些影响还难以辨别,但是气候变化对于中国自然和居住环境的不利甚至于很严重的影响正在显现,因此不能轻易地说,暖气候对中国的发展就是有利的。
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有:1.干旱。近四十到五十年,中国干旱地区受干旱程度增加了一个趋势,特别是北方的问题比较凸显,形势尤其严峻。2010年初南方严重的干旱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暴雨和洪涝灾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长江、淮河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全国约40%的人口、35% 的土地和60%的工农业产值,长期受到洪水的威胁。3.热带气旋。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常给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损失。4.沙尘暴。受西北地区严重的天气灾害,近50年来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前多后少,前多受少,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5.寒潮和强冷空气,是中国秋冬春三季依发生灾害的天气,连续二十年的暖冬使抗旱能力下降,冬春寒潮损失加剧,除2008年南方数省发生了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损失巨大。6.高温和热浪。全球气候变化引发夏天持续高文和热浪频发给人们健康造成巨大的冲击,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荒漠化可8能进一步恶化、蔓延,水土流失可能因为气候变化改变了温度和降水的分布而加剧。
例如,今年甘南重大泥石流灾害的教训使我们对此绝不能请视。3.草地退化不断加剧。第四是水资源短缺可能要长期存在。第五是水环境污染,因为用水需求及相应的污水排放的增加而压力增大。第六森林质量差,产量低,其生产效益有待提高。第七,湿地退化恢复难度加大。气候变化对我国七大区域影响程度不一样,重点领域不一样,越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受影响更为显着。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积极采取行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果。
2007年气候变化的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沿海地区等造成了重要影响,很多影响是负面的。近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气候变化还将会对中国以下的领域造成更深刻的影响。1.农牧业,虽然气候变化可以少量增加粮食一年多熟的机会,但是由于温度升高,会使很多作物增加需水量和缩短生育期而减产,甚至因为水资源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气候变化还将改变战略生畜的生产能力,加剧病虫害、降低化肥的使用效率,大大增加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2.水文和水资源,北方河流如海河、黄河、辽河等河流的实测急流量减少比较明显,未来的海河、黄河流域产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浙、闽、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的洪涝问题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得以环节。3.海岸带环境。气候变化不但引发海平面上升,而且会导致风暴潮、海浪、潮波运动等,引起海洋灾害强度和频度逐步,加剧海岸低地淹没、河口咸潮入侵和海岸侵蚀的风险,破坏海岸滩涂地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生产群。第四,陆地生产气候,气候变化会改变物种组成和分布、群落结构和衍替过程,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期和生产力,增加濒危物种等等。5.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气候变化影响能源供给和工业生产。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还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和环境、食物和营养供给、饮用水按照等方面,影响疾病的分布和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地域光大,生态类型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增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无疑要考虑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环渤海经济圈、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规划中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城市基础设施与管理、新农村建设、产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尽管气候变化的方向得到了肯定,但区域性的细节、发生的时间仍然有不确定性,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特别是丰富对全球变暖2度作为危险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仍然十分重要。国际社会要真正重视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及其适应措施,在资金和技术上切实提供帮助。
最后,我们呼吁国际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大幅度减排的行动,为促进国际社会最终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