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能源行业产品大典 与我互动 在线投稿
扫描关注能源界官方微信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气候变化

市场化减排机制待建立:访北京产权交易所熊焰

2010-09-20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 交易所  北京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主要是通过CDM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中国开始运用CDM机制参与国际碳市场。截至目前,全国在发改委获批项目达到2640个,预期年减排量4.85亿吨。

  记者:我国在推进碳交易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何建议?

  熊焰:中国在未来推进碳交易市场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CDM项目市场,二是VER(自愿减排)项目市场,三是未来可期的特定区域和特定行业的试点。

  在传统的CDM市场,应当说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中国在CDM项目开发、注册和核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这一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只是来自我国内部,而更多与CDM自身的机制有关。长期以来,CDM的审批流程繁冗等问题饱受诟病,耗时耗力的同时,减排规模始终有限。当前CDM停滞不前,正处于一个观望阶段,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得准确信号,宁可驻足观望。应该说,CDM当前的机制是造成这个市场交投冷淡的主要原因。

  VER项目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规模较小。根据2008年的交易额数据,VER市场仅占强制市场的0.6%。这个市场主要依靠具有较强环境意识的企业和个人先行者,他们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关系、公益和慈善等目的进行先期购买,通过购买高标准碳补偿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第二个问题是,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规制,定价机制缺乏。例如,自愿减排没有规范的注册处,同一减排项目产生的VER可能在不同机构出售;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和核证没有统一的规定,买家难以了解项目详细情况,缺乏监管。

  正是基于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国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将在国家层面,对于碳交易的全流程做统一规范管理,以期提高中国本土VER项目的可信度、促进这一市场的良性发展。此外,环境交易所也将利用场内交易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促进交易量的增长,提高VER的流动性。

  记者:发展碳交易,您认为突破点应该在哪里?

  熊焰: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如何在发展权和碳减排之间平衡,需要国际社会与中国一起积极探索。正因为此,市场化减排机制的建立更显重要,包括利用碳排放权交易,促进环境权益的价值发现和定价机制完善,通过推动碳金融体系建设,促使社会资源向低碳产业聚集。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尝试,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减排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有两个可能的突破方向:一是循序渐进推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比如,总体规划、严格监管、市场运行、国际合作;二是推动在特定行业和区域探讨碳交易试点,积极探索森林碳汇交易等。总而言之,中国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应当是在综合考虑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排放空间和对人类共有大气资源公平使用权的基础上,建设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简洁实用并且相对独立的排放权交易市场。

继续阅读